餐飲市場正在被收割,不變就等死!(二)

如今的餐飲行業,早已不是租間店面,就能做生意的年代了。

這些年餐飲老闆明顯感受到:定位、模式、運營、品牌……各種課程、成功的案例學了那麼多,卻越學越懵逼,也沒見餐廳生意好起來。

這是因為,所處的環境、階段與別人不同,成功的路徑自然千差萬別,邏輯各不相同。

但是關於失敗,底層邏輯卻是相對一致的。

二:生意好就一定盈利、迅速融資開分店?

生意好,就以為自己的產品服務模式都沒有問題,然後就想著擴大盈利、開分店,融資,進行瘋狂的複製,最後變成餐飲帝國 … … 這種想法實在是太天真。因為從生意好到能盈利,從能盈利到開分店,從開分店到獲得更多盈利,每一步都有無數的bug ,並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鏈條。

我們來梳理一下其中的誤區:

誤區1:生意好,就代表產品、價格、服務有競爭力

這個當然是錯誤的,決定你生意好不好,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你自身的競爭力,而是市場的供需關係。

比如你的餐廳懸在一個特別好的位置,競爭不是特別大,那麼只要產品做得不是特別次,生意就會好。但這並不代表跟同行相比,你的產品、價格、服務具有很大優勢。

誤區2:生意好,就能盈利

生意好,不代表能盈利,這其實是很多初入餐飲人看不透的。生意好就是人多,但是人多,賬能不能算過來,是兩碼事。比如在北京最繁華的商圈三里屯,周邊人均都是上百,你開了一個麻辣燙,人均 20 ,以低價競爭的策略生存,生意肯定好。但房租成本高,賣再多,算下來也很難盈利。大家都知道外婆家、綠茶的故事,翻三次臺的時候還不盈利,到翻第四次臺才能盈利,所以客人多,和盈利,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鏈接。

餐飲市場正在被收割,不變就等死!(二)

生意好不一定在盈利

誤區3:如果單店盈利,開分店也能盈利

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每一家店都有它自己本結構特點,除非你能夠找到一個地方跟你現在選址的成本、人流量完全一致的地方,但實際這樣的地方是不存在的。

如果忽略了這一點,貿然開了分店,那麼客群、成本結構都不一樣,經營策略也不一樣,相當於二次創業。

所以,如果要開分店,先研究清楚,第一家店的盈利模式是不是具有普適性、具有複製能力。

誤區4:開的分店越多,就有越多的盈利

就算單店的開的越多,盈利模式,適合很多分店,那是不是分店盈利就越多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即使你的餐廳高度標準化,餐飲都是一個人員密集的行業,那就意昧著你要投入的管理精力特別大。

我經常跟很多人說,我在開三四家店的時候,非常爽,因為自己就可以管理,而且管理的非常好。但是到五六家店的時候,就不得不請一個區域經理,上來工資就是 2 萬塊,他還說要督導、培訓經理配合等等,同時,財務、採購這些人員也都出來了。

相當於一下子辦公室一年多了十幾萬的成本,而且這些費用花下去,最後還不一定比你一個人的時候管的好。所以餐飲連鎖管理是一個大坑,在這種情況下店開得越多越不掙錢。

誤區5:每家店都盈利,就能獲得融資

正因為餐飲是個勞動密集行業,所以即使每家店都盈利,也不一定能獲得融資,因為在資本的眼中,餐飲就是很難複製,尤其是正餐。

誤區6:融到資,就能快速拓展

就算你幸運融到資,就能全國開店麼?這個環節也是有很多bug 。

比如你是一個街邊店,複製起來會很困難,因為街邊店的選址是難以標準化的,每一個選址都不一樣,談下來週期都會特別長,開店計劃難以實施。

章魚認為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坑,是我們這些從事餐飲時間不長,或者沒有親身體驗的人難以解決的。但難以解決的更根本原因,是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點,不相信這些坑。所以奉勸各位,向那些你“瞧不起”的餐飲前輩們多學習,不要覺得這些坑你一定會解決的比他們好,要客觀審視自己的生意,避免天真的想法。

各位餐飲同仁有踩過什麼坑嗎不妨和我們一起交流學習,點擊章魚頭像私信“避坑”兩個字,來章魚這獲取成都小龍蝦老闆的餐飲創業路上的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