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炮:“老兵”未必遲暮

高射炮:“老兵”未必迟暮

韓國“AAGW”輪式自行高射炮

今年10月,韓國在首爾國際航太防衛展上展示了一款量產型輪式自行高射炮“AAGW”。“AAGW”裝備兩門30毫米自動炮,對空攔截最大距離3千米,射速可達600發/分鐘。

在現代戰爭空襲模式已經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情況下,韓國仍然堅持研發製造新型高射炮,很多國家的軍隊仍然大量列裝高射炮。這種現象反映出一個現實:表面上看,“非接觸”式空襲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讓高射炮陷入看不見、夠不著敵機的尷尬境地,但目前的防空作戰中高射炮仍然有用武之地。

事實也的確如此。除了高射炮擁有的傳統優勢,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也正在勾畫處於關鍵發展階段的高射炮的未來,且條條道路都直通戰場。

山重水複:傳統高射炮面對戰力之問

在高射炮問世後的數十年內,它一直是各國軍隊主要防空兵器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高射炮的運用達到巔峰,空襲戰機所到之處,總少不了成群的高射炮集火“歡迎”。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噴氣式戰機逐漸成為主流,它們的飛行速度和高度大幅提升。這一時期,高射炮射速、射程、自動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與空襲兵器發展相比,已經開始處於下風。

面對超聲速噴氣式戰機超過萬米的升限,高射炮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若一味提升初速、射程,必然會帶來高射炮口徑、重量、體積的增加,從而失去戰術上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性能更好的防空導彈則迎來“大展身手”的時代,引來更多關注。

好在此時空地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尚未廣泛運用,戰機大多需要降低飛行速度和高度來投彈,這就給了高射炮用武之地。從幾場局部戰爭的結果來看,攻防雙方可以說互有勝負。

然而,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高射炮和戰機之間的“對手戲”卻突然變成了戰機取得絕對優勢的“一邊倒”。在這方面,1990年至1991年的海灣戰爭給人們提供了有力佐證。

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軍隊擁有數萬門防空火炮,既有37高炮、57高炮、100高炮等久經戰火考驗的“防空老兵”,也有23高炮、35高炮等“防空新秀”。

戰爭爆發後,伊軍高炮部隊6小時內打出了約400萬發炮彈,密集的炮火照亮了巴格達的夜空。出人意料的是,在開戰首日聯軍損失的飛機中,沒有一架是被伊軍高射炮擊落的。

不僅是海灣戰爭,從1995年北約空襲波黑的“精選力量”作戰、1998年美英空襲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1999年北約空襲南聯盟,到進入21世紀後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高射炮雖然從未缺席,卻鮮有擊落敵機的戰果。

從科學的角度去審視就不難發現,高射炮之所以處於“一邊倒”的頹勢,是因為現代戰機對高射炮已經形成“代差”,開始對高射炮形成“降維打擊”之勢。即使在高射炮最擅長的“火力”方面,由於射程已經抵近“天花板”,面對新型戰機,高射炮很難佔到便宜。

這種背景下,傳統高射炮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戰力之問。“高射炮真的無用武之地了嗎?”“防空真的已進入後高炮時代?”事實並非全然如此。

柳暗花明:揚長避短尋求轉型變身

巡航導彈“踹門”,精確制導武器“點穴”,無人機持續進行電子干擾,被稱為現代空襲的“三板斧”,防禦一方僅靠防空導彈往往難以招架。

另一方面,高精尖空襲兵器一般都和“白菜價”扯不上關係,不可能時時處處都用它。在“踹門”之後,使用較多的往往是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空襲兵器。

這時,高射炮的優勢就顯現出來,憑藉其輕便靈活、反應時間短、物美價廉、易構成密集火力網的特點,它可以有效彌補防空導彈的打擊死角。加上有著很高的效費比和性價比,就決定了高射炮在當今防空體系中仍會佔有一席之地。

現代戰爭中,防空作戰的空間範圍、戰場環境、抗擊對象發生了很大變化,高射炮要想發揮更大作用,必須揚長避短。

從當前情況來看,高射炮的“短板”是射程和命中率。射程上的“短板”歸根結底是因為初速不夠,畢竟炮彈不能像導彈一樣在中途添加動力。受限於發射藥性能和炮管材質,一味增加初速這條路走不通。好在防空導彈接管了中遠距離防空任務,高射炮只需要專注於近距離防空,就能很好地避開第一個“短板”。

命中率的“短板”主要是武器系統構成和彈藥特性決定的。高射炮是一種直射武器,炮彈出膛後,射向是固定的,彈丸既不能跟蹤目標,也不能在空中實施機動。加上各種氣象因素導致的誤差,單發命中率自然遠低於防空導彈。

既然如此,不妨換一個思路——多管聯裝,即通過增大殺傷面來提高作戰效能。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將大量彈丸射向目標,就能有效提高攔截成功率。也正因如此,“密集陣”“守門員”“卡什坦”等多管聯裝近防炮才相繼問世。這些速射武器擁有6個以上的炮管,理論射速高達每分鐘數千發,能在目標來襲路線上打出一片“彈幕”。特別是隨著高射炮與光電、紅外和雷達探測設備的結合,這種攔截方式對抗擊空襲兵器應該有一定效果。

“弓”強“箭”也利。提升高射炮的彈藥性能同樣能彌補其命中率“短板”。除使用預製破片彈、脫殼穿甲彈等彈種外,高射炮使用信息技術含量較高的新型彈藥也可以提高作戰效能。以瑞典研發的“阿海德”彈藥為例,這種帶有可編程引信的子母彈可在目標前方提前爆炸,噴射出的大量鎢子彈能形成一堵令目標難以逃脫的“彈牆”。正在發展的小口徑制導炮彈也力圖從根源上解決高射炮命中率低的問題。這類彈藥自身帶有小型發動機,通過內部的制導和控制系統,可以顯著提高命中率。

為提升抗擊效率,當前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對高射炮進行“變身”,將其與防空導彈結合起來,打造集兩者之長的彈炮合一武器系統。在這種武器系統中,近程防空導彈有效拓展了打擊範圍,小口徑高射炮則用以彌補防空導彈反應時間較長、近界死區較大的不足,起到了“1+1>2”的效果。

顯然,在一定時間段內,高射炮還會繼續轉型或變身,發展為火力更強、射速更快、信息化程度更高的防空兵器。

脫胎換骨:相見之時讓你猜猜我是誰

近年來,隨著空地導彈突防能力不斷提升,高射炮的“生存空間”再次被壓縮。一些空地導彈的速度能達到3倍聲速,飛行末段還可進行超低空蛇形機動,現有的高射炮火控系統一般很難完全判定導彈的飛行軌跡。

按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高射炮如果不發生“質的飛躍”,勢必會從“不好防”跌入“防不了”的尷尬處境。想要對抗持續“升維”的現代空襲兵器,就必須在武器樣式上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高射炮或將脫胎換骨,讓現在的人們一時猜不出它是誰。

從當前防空兵器的發展來看,未來的防空力量很可能會由電磁炮和激光武器來擔綱。

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發射技術研製的一種先進動能殺傷武器。它利用電磁場對金屬炮彈進行加速,不僅能繞開發射藥能量密度和炮管材料強度兩個瓶頸,還能大幅提高炮彈初速。相對於傳統高射炮來說,這種電磁炮的射擊精度高、命中概率大,特別適合對付高速目標。有研究表明,使用初速為1300米/秒的高射炮對飛行速度500米/秒的目標射擊時,攔截概率為20%左右,而使用初速為4000米/秒的電磁炮進行攔截,成功率接近100%。

激光武器也有可能是未來防空武器的選項。激光武器命中率更高,以光速攻擊目標,幾乎可以做到“即發即中”。此外,效費比高、無需重新裝填、火力持續性強、適合應對飽和攻擊等也是其優勢。目前,一些大型激光武器的發射功率已經超過100千瓦,可對3-10公里左右的小型無人機、船隻及火箭彈、炮彈進行有效殺傷。而未來兆瓦級激光武器則可以對戰機、彈道導彈這類大型高速目標進行攔截。另外,粒子束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等也是將來防空力量的可能選項,同樣具有諸多傳統高射炮不可比擬的優點。

恩格斯曾言,尖端科技的應用最早是從軍事領域開始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概念防空武器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軍事舞臺上。未來防空部隊手中所掌握的武器裝備,或許將昭示著現有戰爭模式和作戰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但是,在當前的防空領域,經過一再變身的高射炮,還會在一定時間段內擁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為確保空域安全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唐鄂江 馬騰 夏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