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宋朝吃素一事自古至今都是受人青睞的飲食文化的一種,吃素不僅有養生的作用,還被很多女生當做減肥利器,不過在古代,素食文化的盛行原因卻更加複雜,除了

經濟社會因素外,甚至還與宗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現在我們就從素食文化是如何開始產生的為源頭,探尋它的盛行原因以及它盛行背後,佛道兩教的推動作用。

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一、素食文化產生的多種因素

在農耕文明較為發達且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食素最開始是一種無奈之舉,普通人家根本無力負擔昂貴的肉食,以至於出現了“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記載,說明古代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得上好的衣服,可七十的老者才有可能吃得到肉。在以敬老為主的古代,只有七十老人能吃得到肉,可見對於百姓來說,肉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此外,《左傳》中也曾數次用“肉食者”來代指尸位素餐的高官勳貴,可見吃肉在古代本來是達官貴人的專利,據史料記載,食素從“無奈之舉”向“社會流行”轉變是從漢開始產生跡象《漢書》中便有

“每有水旱,莽輒素食”的記載,但吃素的習慣直到唐宋才流行開來,而宋朝則達到了食素文化的最鼎盛時期

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有人說一種文化的流行都是社會最上層的人所流傳開來的,這句話放在宋朝的素食文化中也非常合適。宋朝的士大夫階級對素食的推崇從其詩文便可見一斑,寫下了“松芥可裺芹可羹”陸游雖一生孤苦,但卻活到了八十五歲高齡,很多人猜想這與他推崇吃素是無法分離的。

此外,眾所周知蘇東坡酷愛食肉,以名菜東坡肉的流傳便可見他對肉的喜愛之情。可其實到了晚年,東坡先生卻開始推崇素食文化了,甚至也有“東坡羹”存於史書之中,據說完全不使用肉類,有“自然之甘”,說明風味也是不錯的。有了貴族階級的喜愛,素食文化的流行開始以詩文的形式流傳開來,逐漸登上了大雅之堂。

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宋朝後當然,除了貴族喜愛,經濟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安史之亂後的經濟中心開始逐漸南移,到了,經濟的繁榮、人口遷移以及物產的豐饒成了素食文化盛行的基石。在《東京夢華錄》中說“都城附近,皆是園圃”,可見當時菜蔬的產量和需求量都是極大的

而且食素可不是水煮白菜這種清湯寡水的菜,而是以蔬果為材料所制的各種素食產品,類似如今常見的素肉素雞之類食物,而且花樣繁多成本更低,百姓們也能偶爾打個牙祭過過癮。同樣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類似素食快餐店一般的“素分茶”

的記載,其形式“如寺院齋食也”,可見其流傳之廣。

二、佛教中的素食文化以及普及

南朝以前,僧人們並不是完全吃素的,由於南朝皇帝梁武帝篤信佛道,希望為僧侶者的精神和身體方面更加純淨,因此頒發《斷酒肉文》至此出家人開始徹底的斷絕葷菜,甚至蔥薑蒜這類辛辣的調味料也不能再沾了。

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但佛教不沾葷的習慣逐漸向貴族甚至平民階層卻和政治因素也有些關係。古代的帝王篤信鬼神自古有之,無論酬神祭天或是祭祖都有齋戒的做法,甚至會要求百姓一同齋戒,不得吃葷。因此素食文化便增添了一分帶有敬畏色彩的神秘感

但更現實的問題是,佛教文化有利於掌權者將政治思想潛移默化的植入百姓心中,因此在當權者的默許甚至支持下,佛教大肆宣揚自己的思想,而食素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遊方的僧人經常的多方遊走、宣講,漸漸的便將食素文化帶到了大宋朝的每個角落。

此外,佛學文化與儒家文化也有共通之處,許多儒學大師都篤信佛教,也因此,他們的思想中也將食素放在了更嚴肅的位置。除了我們熟知的

守父母喪不得吃葷以表孝心和哀情以外,就連夫為妻守喪也要吃素,甚至孔子在見到陌生人去世都會吃素以表哀悼,可見其對生命的尊重

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三、道教中素食文化的演變和普及

宋真宗宋徽宗執政時期,兩位皇帝由於執政觀念的問題更推崇道家的黃老思想,因此道教的發展在此時達到了鼎盛,道觀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極為可觀。道德經中有“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的說法,可見從道家始祖老子起,道家思想中便不重飲食,更推崇淡飲食,重修心的做法

不過與佛教不同,道教的素食文化是更偏向養生方向的,那些雖不用葷卻依舊重油重鹽的美食被認為對身體不好,屬於加重身體濁氣的食物,因此他們所倡導的素食是真正類似“水煮白菜”甚至冷食類的 0素食,而此種清淡的最高境界便是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憧憬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也正是根據此想法,道家創立了如今我們熟知的辟穀之法,以排除身體中的濁氣,更好的與自然融為一體。

釐清素食文化來龍去脈,佛道兩教是如何把其推送至盛行的?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宋朝的官員甚至貴族也開始從“科學”的角度對待食素這件事,曾寫過著名的《鶴林玉露》一文的羅大經就曾用科學的方式嘗試解釋過此事,他認為“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吝淡薄,有長久之理可以養生也……若疏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渣無穢,是可以養神也。”

這種說法是不是和如今中醫的理論甚至有幾分相似呢。

結語:

由此可見,宋朝素食文化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吃素在某種程度上也確實反映了宋朝的政治文化甚至思想活動。不過雖然流行原因不夠單純,但素食文化卻實實在在的改變了宋朝人的飲食文化結構,開啟了養生的新方式。此外由於吃素盛行,於是生活方式也變得節儉,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差距在某種意義上得以縮小,也劍走偏鋒的使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減輕,為宋朝的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素食文化也有了更加深遠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