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僑移山——新"愚公"的4大難題

編者按:作為30年的老牌房企,融僑雄心仍在、但步子沒跟上野心;財技算穩,但經營實力稍遜一籌。在2020年跑出千億之前,它至少有4座壓力高山需要移掉。風財訊·深度觀察系列,第六期:融僑集團

融僑移山——新


30歲的融僑集團,進入了第二次“自我博弈”。

拉長融僑的發展歷程,很容易看作“兩段式”,因為節奏太為相似。

1989年成立以來的十餘年時間,融僑幾乎都在福建地區走“精品路線”,並參與江陰港、洪寬工業村等綜合性工程,直到2005年與金輝牽手,“南征北戰”的拿地佈局,帶動融僑規模快速拓展,2009年正式躋身百億。

2010年底與金輝分家後,融僑用了5年有餘才將銷售金額抬上另一個百億。緩行後又一次加速,融僑在2018年業績出現了超過51%的增幅,也是在那一年,它首次提出了“2020年衝刺千億”的目標。

從公司最新公佈的2019年半年數據看,融僑1-6月銷售金額367.6億,已快追上去年全年的水平,至年底再造出一個50%的同比增幅,難度不大。

融僑移山——新


但在通往千億的路上,融僑似乎再難堅守其多次提出的“追求有質量的規模”。解析目前融僑集團的真實處境,現金、項目週轉、佈局分配、業務拓展,至少4座壓力高山立聳在融僑面前。

現金山:經營性現金流三年為負

近年融僑的資產規模增長很穩,年均複合增長率約28.06%,甚至2019年上半年總資產首次破千億(1071.73億),歸母所有者權益也追平去年。

但在資產中卻存在大比例的受限資產,在能查閱的2018年數據中,當年融僑的受限資產額度達到 353.45 億元,佔總資產(966億)的36.59%。

融僑移山——新


受限資產一般包括部分股權質押、房地產項目土地使用權及在建工程等,主要是由於公司向金融機構抵押或質押融資。這部分資產會否成為高風險資產,主要看企業的資金總量和流動性。

就資金,尤其是現金而言,融僑集團近三年的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分別-70億、-71億、-12億元,呈持續流出的狀態,不過缺口在縮小。

今年上半年融僑在拿地上,投擲了79億,去年同期拿地金額88億(中指院數據),買地的支出無疑給了融僑“錢袋子”很大一部分壓力。

不過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會否受到很大影響,還得看融僑項目的週轉速度。

週轉山:高存貨與低週轉

融僑的項目週轉能力如何,從其存貨去化情況可見一斑。

風財訊盤點了融僑近三年的存貨餘額發現,這一規模逐漸增大,從369.2億一路增長到了672億,並且存貨佔當期的資產總額的比例也不小,分別在59.52%、70.63%和 69.54%,呈波動上揚。

而2016-2018年TOP100房企平均存貨佔平均總資產的比例分別在48%、50%和52%,融僑超出平均線不少。

存貨量大,但融僑近三年的存貨週轉率僅在0.15-0.24之間,折射出項目的開發週期相對較長,難言充分高週轉,畢竟2018年TOP100房企的存貨週轉率平均值在0.37。

值得注意的是,存貨中,融僑在去年末將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提升至3.58億,也就是說存貨餘額中有0.53個百分點的貨是預計減值。

“這部分存貨如果伴隨持續下行的市場行情,則可能繼續提升跌價準備,也將影響盈利能力。”中金分析師羅星馳表示。

實際上,在房地產調控常態化的格局下,如果存貨規模較大,並且週轉能力沒有突破,則意味著融僑或將持續在資產流動性和償債能力上受壓。

尤其債務,融僑的有息債規模截至2018年12月達到476.12億,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167.66 億,佔比35.22%,短期借債甚至較年初增長了106.90%,非常明顯。

不過融僑表示,2018年及之前的債務均在有序償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融僑的整體資產負債率在83.3%,處於行業中上游水平。

佈局山:高槓杆“轟炸”區域太集中

客觀而言,融僑的融資渠道頗為通暢,據風財訊統計,今年以來融僑已獲批4個債券計劃,6月4日成功發行的公司債券達20億元。

不過,主要依靠籌資彌補資金缺口,必然會使企業的槓桿逐漸攀升。

從數據來看,2016-2018年融僑的負債總額分別從489.73億持續增長到了792.22億,同期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78.94%、79.74%和81.97%,逐步增加,即使剔除預收款項後的資產負債率也在73%以上。

並且就債務結構而言,融僑近三年的長短期債務比都沒低過68%,債務結構短期偏重。

融僑一反 “質量增長”的初衷,高槓杆拿地,無疑意在快速擴容衝千億。

據風財訊統計,2019年上半年融僑就陸續在福州、鄭州、南京等城拿下8宗項目,對價約71.64億,其中南京項目樓面單價達20797元/平方米,鄭州地價在3300元/平方米,大本營福州的地價成本有所控制,多宗地塊樓面價在2400-23000元/平方米的範圍內。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3+5+X”的架構已設立快兩年,融僑項目的佈局依然有明顯分化。

據融僑公佈信息,2018年公司在全國拿下20餘宗地塊,佈局16個城市,不過大比例分佈在福建地區。至年末其主要開發項目也有46%份額分佈在福建,其次為鄭州、武漢、合肥,“3”中的華東區域、華南區域,以及“x”所指的西南區域顯然比較弱勢。

融僑移山——新


相應的,融僑的房地產業務收入主要也來自福建,僅福州項目就貢獻了20%以上的業績,另外武漢也曾在2016-2017年貢獻了24%以上的收入,2018年貢獻率減少至8.21%。

融僑的佈局明顯聚焦二三線城市,這一點曾被不少於兩家投資機構列入風險提示,原因都在於此類城市的樓市行情不一,景氣度一旦下滑即會拖慢項目去化速度,提升開發風險和資金風險。

多元山:多元業務生長緩慢

實際上,融僑一直是閩系地產圈中的一家“非典型”房企,不上市也不差錢,頻繁發債但負債率可控,現金流持續走負但資金週轉一直能維穩。

但和嫻熟的資金運作能力相比,業務運營上,融僑高層一直強調的三級城市佈局、多元業務發展,卻遲遲難以打開局面。

尤其在業務多元性上,據熟知融僑的業內人士介紹,融僑成立之初便有意憑藉創始人林文鏡在國外豐富的酒店、國際學校、工業資源將融僑發展成為綜合性企業,地產不是初衷,但確實是最好賺的,所以做得最大。

融僑集團董事長林宏修也向媒體表示,集團通過多元產業(教育、醫療、農業等)的國際化融合,構成更廣闊的複合佈局空間。

不過及至2018年財報的公佈,融僑依然是以地產為主的營收結構,房地產銷售佔比95.8%。近三年非主營業務的收入貢獻率僅在0.9%-3.8%之間。距離“多元產業反哺地產主業”的構想,要走的何止一步。

融僑移山——新


作為30年的老牌房企,融僑雄心仍在、但步子顯然沒跟上野心;財技算穩,但經營實力稍遜一籌。堅持做長跑者,融僑能否在2020年跑出千億,值得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