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多年肝炎,演變為肝硬化了嗎?

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常見,有中國第一病之稱。肝炎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展為肝硬化,最後可能演變為肝癌。有一種說法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一步步發展,是中國人的恐怖三部曲”,因此,就有人將肝炎當做一種“無聲的疫情”,可以殺人於無形。

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恐怖三部曲

因此,肝炎患者最擔心的是,自己已經有多年的肝炎病史了,會不會已經轉變成了肝硬化?會不會甚至發展到了第三步,即已經向肝癌演變?

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肝炎病毒侵入肝臟

其實,肝癌在我國很普遍,但並不是一定就會走向第二步、第三步。即便走到那一步,也很難說需要多少年。國外曾經有人(聽說國內也有了)為了防止發生乳腺癌、卵巢癌,就自己提前把乳腺、卵巢切了!切了乳腺、卵巢,人的身體只是有些不完整,對生命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但要是把肝也切了,可就真的要了命了!

那麼,如何預防或監控自己的肝炎有沒有演變到第二、第三步呢?可以說,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定期體檢,“做個B超看看”!CT和MRI可以作為進一步的檢查手段,它們各具有許多不同的檢查序列和分析手段,對回答上述問題可以提供“有底氣”的依據。

肝硬化在影像學上的表現如何?

正常的肝臟在B超圖像上表現為邊緣光整,內部呈均勻分佈的細小點狀低迴聲。如果B超發現肝臟的體積呈不對稱性縮小,邊緣呈波浪狀或鋸齒狀改變,內部回聲瀰漫性增強、增粗,呈結節狀,那就是肝硬化的表現。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表現,是因為肝實質受到了慢性廣泛損害,導致了肝細胞變性壞死,並在此基礎上再生形成“假小葉”;同時,肝細胞外的膠原纖維組織卻不斷增生,從而發生肝纖維化,並逐漸演變成肝硬化。正是這些病理改變導致了肝臟的外形變化和內部質地的不均勻。

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肝硬化模型圖

CT和MRI對肝硬化的診斷也很敏感,其表現和B超表現類似,也可見到肝臟外形變得凹凸不平,呈波浪狀或鋸齒狀,肝實質密度或質地不均勻。

到了肝硬化的後期,除了前述改變外,也常見門靜脈高壓的其他肝外表現。此時,很容易發現門靜脈增粗,食道、胃底靜脈擴張,甚至呈團塊狀迂曲;脾臟常會明顯增大,甚至成為“巨脾”,其體積可達正常的數十倍;同時可見到腹水的表現。

關於肝硬化的影像表現,我也寫過一首順口溜:“肝硬縮小不一般,尾葉反大肝裂寬,不均結節波浪緣,巨脾腹水靜脈團。

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CT顯示肝硬化表現

總之,肝炎是否發展為肝硬化,通過B超、CT或MRI檢查,就可得到清晰的結論。

肝內病灶真的是肝癌嗎?

如前所述,肝癌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最終結果。因此,肝硬化患者可能比肝炎患者更為擔心,因為覺得自己的病情已經走到了“第二步”,離“第三步”更近了!

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肝炎患者都一定會走到這“第三步”,所以,遑遑不可終日既不必要,也沒有用處。比較可取的態度,還是堅持定期體檢,特別是以B超為代表的影像學檢查,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再進行相應的治療處理。

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肝癌的模型圖

要回答“肝內病灶真的是肝癌嗎?”這個問題,影像學檢查可說是“職責所在”,不但可以很好地進行“定位診斷”和“定量診斷”,在“定性診斷”方面也能達到很高的水平。比較而言,其他的檢查方法卻常常力所不及。舉例來說,病理活檢在“定性診斷”方面雖然最權威,但如果沒有影像學指引,可能根本就取不到合適的標本,會出現“假陰性”的結果,從而延誤治療;而在“定位診斷”和“定量診斷”方面,病理活檢就更不及影像學檢查了。目前,唯一能夠僅憑影像學檢查就能“確診”並受到普遍認可的腫瘤就是肝癌,而其它腫瘤的最終確診還需要依靠病理學檢查來作出,否則就沒有那麼“權威”。

為什麼影像學檢查在肝癌的診斷方面能有這麼好的成績呢?這是因為肝癌與肝硬化的“假小葉”、再生結節以及其他肝臟病變在影像學上都有各自的特徵,可以比較明確地加以區分。

對於肝癌的影像學表現,我也曾擬過一首順口溜:“

原發肝癌多形態,結節瀰漫或巨塊,血供豐富增強快,常見門脈癌栓在。”如果看到這樣的影像表現,肝癌的診斷基本上就錯不了了!

恐怖“三部曲”是什麼?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由肝炎發展到晚期肝癌

肝癌CT圖片,黃圈內即為大肝癌

最後,還有要奉勸各位養成定期體檢的好習慣,不要繼續認為醫生讓你做個檢查,就是在“創收”。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如果繼續認死理,拚命反對新的影像學檢查,只肯接受傳統的摸脈、看舌苔,“

養虎為患”形成了大肝癌,治療起來可就吃力了,最後想靠吃“後悔藥”肯定是吃不好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