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提到人工渠,

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

河南林州的紅旗渠。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

早在紅旗渠開鑿之前,

就有一條人造“天河”

盤繞在太行山上為民造福了,

這就是井陘縣的綿右渠。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綿右渠從井陘縣地都村築壩取綿河水自流灌溉。


綿右渠於1958年3月開鑿建設,1959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整個工程共分四期建設,歷時19年完工,改變了井陘這個純山區縣靠天吃飯的歷史。

這是華北最早建成的山區水利工程,是當之無愧的“太行第一渠”。至今已流淌了60年的綿右渠,在北方山區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井陘“天河”綿右渠——

“太行第一渠” 流淌六十年

在井陘縣乏驢嶺村有一條桃花棧古道,從這裡再向前行,就能看到有著“太行第一渠”之稱的綿右渠。1958年3月8日,興建綿右渠工程在乏驢嶺桃花棧打響了第一炮。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興修綿右渠的施工隊伍浩浩蕩蕩。(資料圖片)

綿右渠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冀晉交界處,在娘子關下築壩取綿河水自流灌溉。這項工程始建於1958年,1959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劈開300多座山頭、跨越400多條溝谷、穿越5條河流,由6條幹渠、23條支渠、3488條鬥農渠組成,總長1868公里,擔負著井陘縣、井陘礦區和獲鹿縣(今鹿泉區)20個鄉鎮、22.5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修渠澆田 民心所向


井陘縣是我市西部的一個山區縣,太行山貫穿全境,往往十年九旱,水貴如油。遇大旱之年,山泉斷流,旱地絕收,村民需要往返幾十裡去挑水,山區人民渴望引綿河水澆灌旱地。

當時,井陘縣委、縣人委(縣政府)順應民意決策修渠,改變臨水受旱的局面。該渠從山西娘子關附近趙家岸接引綿河水入渠,因總乾渠位於綿河右岸(南岸),故稱“綿右渠”。

說到綿右渠,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井陘南橫口村的馬作霖。馬作霖曾繪製了一份開渠線路圖,並籌措資金準備動工,只因時逢戰亂,未能付諸實施。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乏驢嶺村李密春第一個提開支渠水匣。(資料圖片)

1920年,馬作霖從山西講武學堂畢業後便直接到國民黨將領商震部下供職。1931年,經他再三請求調回井陘,任井陘保衛團大隊長。他目睹家鄉十年九旱、百姓“糠菜半年糧”的窮困生活,身在軍旅時便萌生了修渠引水澆田的想法。在一次繪製軍事地圖勘察地形時,他著意研究井陘的地勢,認定引綿河水上山是完全可行的。於是,他毅然辭去了保衛團大隊長的職務,一心一意為修渠奔波起來,1933年組成了“綿右渠籌備處”。1935年11月,設在天津的華北水利委員會派來工程技術人員,歷時半年,從地都村(時屬山西省)由西向東開始測量,繪製出修渠的圖紙。馬作霖多次表示:為修渠即使傾家蕩產、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不想政局突變,日本侵略者攻陷天津,華北告急,開渠引水成為泡影。國難當頭,馬作霖又毅然歸隊從戎。臨行前,他再三囑託家人:“家裡丟了什麼東西,也不能丟掉這份圖紙。”1938年8月,在一次抗擊日軍的戰鬥中,馬作霖壯烈犧牲。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修建綿右渠時,施工人員在懸崖上打釺。(資料圖片)

馬作霖犧牲後,其家人將這份圖紙一直珍藏了20多年,直至井陘縣委決定開鑿綿右渠時,才將圖紙取出送往縣委。這份圖紙,為綿右渠選線與測量提供了重要參考,使定線測量工作提前完成。

開山劈石 引水上山

1958年3月8日上午8時整,綿蔓河畔擂響了開鑿綿右渠的戰鼓。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修建綿右渠時使用的手推車。

綿右渠第一期工程蜿蜒於海拔380多米的高山上,水利大軍逢山開洞、遇溝架橋,全部為人工作業;所用工具就是鋼釺、鐵錘和炸藥。工程一開始即遇到困難:娘子關(原稱葦澤關)渠口的“皇姑石”軟硬不吃,地都村冷棧的“火鋼巖”堅硬如鋼,蔡莊河南雞架山的500米隧洞更是難掘進……經多次試驗,施工人員研製出了竹筒裝藥的爆破方法,終於打開掘進綿右渠的第一道關口。

1959年1月15日,綿右渠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通水典禮在朱家疃村舉行。這一天,綿右渠沿線的群眾歡天喜地。隨著一陣陣炮聲、鑼鼓聲,綿右渠水猶如一條玉龍,沿著人工開鑿的渠道奔流而去。

1959年3月,井陘縣又抽調3萬名民工開始了第二期工程施工。時任縣委書記傅積意提出:“就是自己挖煤、採礦,自己鍊鐵、鑄管,也要讓水渠跨過山澗谷底!”1960年1月20日,綿右渠第二期工程竣工。此期工程共劈鑿大山20座,跨越溝壑166條,鋪設倒虹吸2處,開鑿隧洞10處,架設渡槽13座,總長4245米,通水後可澆地9萬畝,解決了22個旱莊人畜飲水問題。

綿右渠建設共分四期工程進行,至1977年曆時19年全部建成,主要工程為綿右渠倒虹吸工程、綿右渠雞架巖輸水隧道和井陘縣乏驢嶺水電站。


水利奇蹟 精神可鑑

綿右渠的開通,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也引起新聞界的極大關注。1958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雄偉的綿右渠》在全國放映;同年秋,作家李文珊的《娘子關下話友誼》在《人民日報》發表…

此後,綿右渠模型曾在全國農業展覽館展出,並運往阿爾巴尼亞展出。一時間,到綿右渠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他們被井陘人戰天鬥地、開渠治水的精神所鼓舞、所激勵。

1959年,河南林縣(今河南林州)的領導就曾在當地水利專家的陪同下到井陘參觀學習修建綿右渠的經驗和精神。紅旗渠開始修建的時間比綿右渠要晚兩年,通水時間也晚了一年多。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井陘綿右渠莊子頭村附近的倒虹吸工程。

綿右渠在新中國水利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有關資料記載,綿右渠是當時最大的民辦水利工程。綿右渠工程在當時也創下了許多“之最”,其中乏驢嶺綿右渠倒虹吸工程是我省第一座高壓雙排鑄鐵管倒虹吸工程。

這條渠 比紅旗渠開鑿還早“太行第一渠”如今還在擔綱重任

△位於乏驢嶺分水口之前的乏驢嶺發電站

綿右渠建成通水60年後的今天,仍擔負著春夏山區灌溉的重任。位於乏驢嶺分水口之前的乏驢嶺水電站利用綿右渠供水發電,被水電部評為國家級綠色水電站。綿右渠當地的有關部門也在籌建旅遊項目,讓綿右渠得到充分利用,展現地方特色、實現更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