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掀翻”特朗普?這個全球第11位的超級富豪正式參選

他能“掀翻”特朗普?這個全球第11位的超級富豪正式參選

他能“掀翻”特朗普?這個全球第11位的超級富豪正式參選

當地時間11月24日,紐約市前市長、彭博社創始人、現年77歲、全球財富榜排名第11位的布隆伯格在社交平臺發佈聲明,證實自己將正式謀求代表民主黨,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

挑戰特朗普?

布隆伯格發表了長達一分鐘的競選視頻,主題是“擊敗特朗普、重建美國”。他聲稱“我們再也承擔不起又一個由特朗普所帶來的魯莽、不道德的四年,他代表著對我們國家及我們價值觀的威脅,如果他獲得連任,美國將永遠無法從傷害中得到恢復”。

作為連任三屆的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帶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成功擺脫“9·11”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陣痛,有效控制了城市空洞化,讓這個歷史上著名的“黑幫之都”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他在紐約市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節能減排的措施,卻並未因此付出減少城市經濟活力的代價。在競選視頻中,他當然要極力凸顯自己這些寶貴的地方行政經驗,以此說服選民們相信,自己一旦真的當選美國總統,也必定能“治大國若烹小鮮”,將美國治理得宛如當年自己治下的紐約市。

儘管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要到2020年2月才正式拉開序幕,但“預賽”即電視辯論階段早在6月26日便拉開序幕,截至目前已進行了四輪,正式註冊競爭黨內候選人提名總數一度多達20人,如今已“濃縮”到12人左右,其中前副總統拜登、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和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沃倫明顯領跑,布隆伯格雖然一直躍躍欲試,但直到此時才姍姍來遲地宣佈“下場參賽”,等於和其他選手一起參加中長跑,卻直到別的選手跑完一圈才入場一般,顯然有些吃虧。

為此財大氣粗的布隆伯格選擇了“用錢開路”:他在正式提交參選文件前兩天,就斥資逾3000萬美元,在全球各大媒體上購買了一週的廣告篇幅;他宣佈將放棄最早開始投票的艾奧瓦、新罕布什爾、內華達和南卡羅來納州初選,集中精力準備在“超級星期二”(2020年3月3日,這一天包括得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兩個“超級州”在內,多達14個州同日舉行初選)一擊決勝;他還宣佈將完全“自費參選”,這意味著他將不會參加任何一次黨內候選人電視辯論,因為參加的門檻是至少獲得10000人的個人捐款,這也意味著他將不會讓自己暴露在其他候選人和電視觀眾的直接“炮火”之下。

他為什麼既要參選又要遲到?

德國之聲電臺在得知布隆伯格參選的消息後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他為何既要參選又要遲到?

2018年10月,他高調宣佈自己“從此成為一位民主黨員”之際,許多政治分析家就指出,此舉意在爭取代表民主黨參選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從而實現其參選美國總統、問鼎白宮的長久願望。畢竟,這位公認“有極大政治熱情和野心”的人物早在2008年就被哄傳“將參加總統競選”,但一直“引而不發,躍如也”。

就在今年3月,他被問及“是否會參加民主黨內候選人提名競逐”時還明確回答“不,我無意挑戰特朗普總統”,11月24日的聲明等於一舉打破了此前兩項重要政治承諾——2020年不參選、無意挑戰特朗普。

有分析家認為,布隆伯格的個性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此前幾次被傳參選均“跳票”,是因為當時他的身份是“無黨派人士”,遊說他接受提名的都是“獨立黨”之類“第三黨”,而在美國獨特的選舉人制下,“第三黨”候選人非但毫無勝算,就連拿下哪怕一張選舉人票都幾成奢望。3月時謝絕參選,是因為當時和他同為民主黨內溫和派的拜登勢頭正盛,遙遙領先其他黨內候選人,這讓他感到貿然參選勝算不大。但

隨著“烏克蘭事件”導致拜登和特朗普兩人聲譽和支持率雙雙受到嚴重影響,而“趁火打劫”的沃倫、桑德斯兩位民主黨內左翼候選人也並未表現出其所期望的競爭力,布隆伯格大概相信,自己此時“下場”,有望取代拜登的“中間派領袖”地位,並擊退幾位新老激進派對手,從黨內初選中脫穎而出,並在最終對決特朗普時戰而勝之。

不僅如此,如前所述,布隆伯格今年已是77歲高齡,儘管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樣也不年輕(特朗普73歲;拜登和他同年,也是77歲;沃倫70歲;桑德斯78歲),但在他看來,2020年是自己問鼎白宮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再觀望下去,4年之後,年逾八旬的他,恐怕即便有心也無力、即便有心有力也無人敢為之喝彩了。

“美國渡之鳥”到底在挑戰誰?

然而他到底要挑戰誰?

儘管擺出一副“黨內提名不在話下,我的對手是特朗普”的高姿態,但他實際的對手是其他民主黨內候選人,實際的爭取對象則是民主黨選民——而在這方面,他並沒有什麼優勢。

他曾被日本政治評論家稱作“美國的渡之鳥”。“渡之鳥”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人物——藤堂高虎的綽號,之所以將布隆伯格比作藤堂高虎,是因為這兩位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名人間存在許多相似點:都是出身財閥世家卻成為“一方諸侯”;都在政治生涯中不斷變化陣營,卻每次都能找到理直氣壯的藉口,並獲得豐厚的回報;在為人處世上都爭議多多,卻很少有人爭議其過人的才能。

布隆伯格“出道”之初,給人的感覺是親民主黨,2001年已是華爾街名流的他放風參選108屆紐約市長之初,人們普遍相信他將謀求代表民主黨出戰。但當他得知民主黨內有意提名格林參選時,便立即轉投當時連個有競爭力候選人都提不出的共和黨,並趁“9·11”事件猝發、素來支持民主黨的紐約公眾轉而一邊倒支持堅決主張反恐的共和黨候選人之際,實現了對“大熱門”格林的反超。

但出任紐約市長的布隆伯格,隨即採取了一些更像民主黨一貫作風的執政措施,如擴大市政專員權限、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嚴格限槍、強制性推動環保和減排,等等,這導致他和共和黨間關係破裂,2007年,正在第二個市長任期中的布隆伯格宣佈“退黨”,成為無黨派人士,直到去年10月他才宣佈自己是民主黨人。

兩位左翼黨內對手——沃倫和桑德斯一直對布隆伯格這種投機和“抄近”行為冷嘲熱諷,嗤之以鼻,認為他“還是先弄清楚自己是哪個黨的,再談代表民主黨參選的事”。此次他姍姍來遲地宣佈參選,又大搞“金錢開路”,希望用財力彌補自己在黨內基層缺乏存在感的短板,同時迴避和黨內對手的直接對決,跳過最艱難、也是北美選舉文化中公認的“基本功”,即小額募捐和“拜票”過程,這不僅照例被沃倫、桑德斯等“進步派候選人”奚落,也很容易引發民主黨內普通選民的反感。

和共和黨相比,民主黨選民中少數族裔多,普通勞動者多,而布隆伯格的“抄近”和迴避基層募捐、拜票,可能令他在這些方面被沃倫、桑德斯等甩開,他在紐約市長任期內為強化治安,採取了一些被認為“得罪”非洲裔和拉美裔等有色人種的措施,儘管此次參選演說中,他為“任職紐約市長12年間針對有色人種的某些不當行為”表示“歉意”,但這種明顯的“選舉表態”,恐怕不會起到太好效果。

11月初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仍然在民主黨內列第一,但優勢已十分微弱(《華盛頓郵報》民調,拜登28%,沃倫23%,桑德斯17%;NBC/《華爾街日報》民調,拜登27%,沃倫23%,桑德斯19%;福克斯新聞民調,拜登31%,沃倫21%,桑德斯19%),

儘管布隆伯格公開宣佈的唯一對手是共和黨的特朗普,黨內針鋒相對的對手是政見迥異的沃倫和桑德斯,但他的“入局”,直接影響的卻是和他政見最接近的拜登。

由於拜登和特朗普陷入同一個醜聞,兩人的負面因素將相互抵消,如果拜登成為民主黨內的初選出線者,他將以一名民主黨內溫和派的身份挑戰一心一意只顧基本盤的特朗普,並被認為有相當大獲勝的把握。但近年來民主黨內不斷“向左轉”且越來越左,拜登有很大概率連初選都無法勝出。目前之所以仍能保持微弱領先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沃倫和桑德斯這兩個左翼候選人的“內耗”,導致左翼支持票無法集中在一人身上,而溫和派如今幾乎只剩下拜登一位像樣的候選人了。布隆伯格的參選,將導致溫和派同樣出現“內耗”和選票分散因素,最終或許會出現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結果,即布隆伯格自己選不上,卻連帶把拜登也拖下馬,沃倫和桑德斯中的一人脫穎而出,並以左翼激進派代表的身份挑戰右翼激進派特朗普,然後按照大多數分析家的預測慘敗一場,讓特朗普輕鬆獲得第二個四年任期——簡單說,布隆伯格的“入場”可能導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最後的“漁翁”是特朗普的戲劇性場面。

他能“掀翻”特朗普?这个全球第11位的超级富豪正式参选

當然,美國黨內初選最大的變數,是其他弱勢候選人的“棄保”,而布隆伯格和拜登兩人間也同樣會出現“棄保”選項,屆時兩人誰“棄”誰“保”,以及“棄保”的時間點選擇,都可能對布隆伯格(當然還有拜登,甚至特朗普)的政治命運,帶來微妙的影響。

(校對:張國剛)

他能“掀翻”特朗普?这个全球第11位的超级富豪正式参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