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你壓貨了嗎?

寒冬歲尾,很多人食品人在朋友圈曬出“大幹**天,距離年底還有**天”等標語,證明今年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廠家市場運作如火如荼,面對春節旺季這塊蛋糕都垂涎已久,而年底壓貨則成為企業旺季營銷的最重一環。企業之間暗自較勁磨刀霍霍,躍躍欲試。

但所有的壓力,也都將一股腦地指向了經銷商。

一直支撐銷量增長的深度分銷工作,近兩年好像簡化成只有一項工作:壓貨。無論廠家業務員還是經銷商業務員,基本工作就是圍繞壓貨展開的。

壓貨既是年終總結的“光榮杯”,又是“開春”重頭戲、“開門紅”,廠家為制定壓貨策略,可謂絞盡腦汁。儘管廠家每年壓貨策略不停推出,招式繁多,簡直“亂花漸欲迷人眼”,但結果公司卻門可羅雀,效果難盡人意。又是年末,面對經銷商豎起的“起義造反”的大旗,廠家也在猶豫、彷徨,企業壓貨,真的錯了嗎?

面對壓貨,各類廠家表現同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很多廠家為壓貨付出太大的“成長代價”,經銷商更是反感透頂,面對出力不討好的工作,廠家為什麼還要苦苦地“堅守”呢?

年底,你壓貨了嗎?

被迫壓貨引發的“血案”

老高是A品牌的經銷商,在別人看來,他坐擁省會中心地帶數千平大院自有產權,前邊四層辦公樓,後邊大片庫房,近百臺車,200多人的團隊,生意夠大夠壕。可事實上,老高從這家品牌身上掙得的利潤卻是一年不如一年。老高正面臨著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難題:銷售額提高很多,卻時不時虧損。

近兩年,老高發現自己被“綁架”了:因為促銷費用是自己墊付的,所以為了掙出費用和開銷,老高被迫壓貨。麻煩也在這時候開始了:

1.銷售節奏被打亂。當月前20天都在處理上個月庫存,到了月底,為了拿到費用,不得不繼續衝量,如此反覆循環。

2.產品新鮮度降低。為了處理舊貨,廠家的辦法是隻管高端產品處理,由此產生的返貨成本,以及低端產品處理成本等使老高的毛利空間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塊。

3.給消費者留下頻繁處理舊貨的印象,還佔用了新鮮貨齡產品的售賣位置和機會。

4.新品尚未被接受,又壓一堆庫存。廠家考核經銷商的進貨活躍度和環比增長率,限定經銷商的單月進貨次數和單次必達進貨量,如果未完成計劃,就予以強配。

而隨後,品牌的壓貨越來越嚴重,老高的任務年年增長,投入成本節節升高,在難以忍受的利潤侵蝕和庫存高壓的政策壓力下,老高最後選擇了退出。

年底,你壓貨了嗎?

沒有動銷,拿什麼壓貨

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有一位王姓經銷商朋友去年年前接了一個二線品牌,初銷還算不錯,年度前,企業規定,凡是春節前累計進貨50萬的客戶,企業贈送一臺配貨車,當時這位經銷商心想:我也正好需要這樣一輛配送車。

所以,看到廠家這個大的誘餌就忽視了這自身的消化能力,但後來產品全都賒到了終端,車是拿到了,可春節過後進入淡季,終端的消化剩下的貨一推一堆,擠壓了不少,雖然廠家兌現了增車的承諾,但是實際算算,這位仁兄的損失完全可以和車的價值平衡了。後來在和這位經銷商溝通的時候,他也感概萬分。

年底,經銷商最熟悉的就是廠家業務員催任務壓貨。

促銷的目的就是壓貨,壓貨的量取決於談判能力和經銷商承接能力。實際上,對於經銷商來說壓貨有利有弊,既然壓貨,就是付出資金佔壓和庫存壓力,同時也會獲得促銷政策和讓利,無非是利益對換。但是,當下的行情是壓貨到了瓶頸,動銷才是根本,流量為王。能銷才是壓貨的前提條件。

供過於求,而且是嚴重的供過於求。即使有強大執行力做推廣鋪貨的廠家也紛紛搖頭,壓貨壓不動了,因為,終端接貨的條件已經不再是毛利,而是能不能推出去:推出去的借款,推不出去的退貨。

一個經銷商對我們講:“這幾個月過來走訪的大部分是來傳達銷售政策的,基本上都是談壓貨條件的,先問庫存,消化情況,然後就是講返利,談任務,問能接多少?”當然,面子上的應付還得過得去,最起碼先擺擺困難。

實際上,廠家應該明白哪個產品可以壓貨,預期要什麼樣的政策,哪個產品不能壓,哪個產品需要主動備貨等等,都已經心中有數。而往往能備貨的基本上都是合作緊密的大客戶,關係不錯,雙方只是掐著條件不鬆口都在爭取利益。

年底,你壓貨了嗎?

我們來看看這個廠家業務和經銷商談政策的場景:

廠家業務:“任務完成率只有30%,這個月怎麼也得拿貨了,要不沒法交待。”

經銷商:“沒辦法,終端動不了,庫存還有不少,你要不做做促銷試試?”

廠家業務:“我底價給的你們,哪有空間做促銷啊,幫幫忙,稍微壓一點。”

經銷商一句話沒說,開始忙著自己的工作。

年底,你壓貨了嗎?

年底,你壓貨了嗎?

看到無動於衷的經銷商一臉苦笑的廠家業務,確實有點尷尬。沒有動銷,拿什麼壓貨,不要再逼經銷商了。

年底,你壓貨了嗎?

壓貨還是壓“禍”

雖然諸多廠家對壓貨計策“蓄謀已久”,但是經銷商畢竟行走江湖多年,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猶如被上當多次的“賣柺、賣車、賣擔架”成長起來的資深顧問“老範”,經銷商吃虧多次自然也就“自學成才”了。因此,一般的壓貨策略對經銷商已經沒有任何心動的效果了。

是經銷商麻木了嗎?顯然不是。

1. 經銷商心中的苦與悲。

“資金斷流,告急”。歲末之際,各企業都在千方百計回籠資金,經銷商也在為自己提前“備貨”,猶如黃河冬季出現斷流一樣,年末是經銷商資金最緊張的時刻。不是經銷商不講情面,他們既要貸款,同時競爭對手壓貨政策不斷加碼,有點水漲船高之勢,於是一般性政策對經銷商來說已經司空見慣。

“貨物積壓,風險依舊”。無論企業的政策是多麼的誘人,企業老總講得天花亂墜,但經銷商明白一個最近的道理:產品只有賣出去,才會有盈利,否則一旦產品出現貨物積壓,就很難出手,弄不好,美好的初衷則演變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劇,這樣的“悲劇”不在少數。

2. 壓貨未必真罪惡。

儘管“壓貨”有這樣、那樣的風險與問題,但是,壓貨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對於經銷商都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合理看待,自然會化避為利。

合理的壓貨物對企業、對經銷商都是大有裨益的:

缺貨猛於虎。春節乃各類企業的營銷旺季,需求量較平常月份甚至放大十倍以上,稍有不慎,經銷商各終端渠道則會出現脫銷。為防止渠道斷貨,進行必要的壓貨是必須的。

渠道競爭。旺季對經銷商及下游渠道成員壓貨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因為只有壓貨,才能讓競爭品無處藏身,各類企業市場的競爭本質上還是渠道的競爭。壓貨,是競爭的需要。

3. 壓貨有理,過量有罪。

合理的庫存是必須的,壓貨一旦過量,渠道無法承受時,就會造成:“水滿則溢”的惡果:

區域市場之間出現嚴重竄貨。經銷商不會眼看著產品爛在自己手裡或者過期,必然想辦法向其他區域銷售,對市場危害較大。

營銷成本激增。過量壓貨必然要以大額度的促銷費用為代價,為企業帶來較大營銷成本,造成單位費用難以分攤。

打亂營銷計劃。春節後本來新的營銷計劃就要執行,一些經銷商則要消化庫存,遲遲不肯進貨。

年底,你壓貨了嗎?

最後納食認為:目前大多廠家沒有意識到,無論是做銷量,還是產品升級,結構換擋,首先必須有經銷商的配合。壓貨壓得經銷商崩盤了,緊接著就會是業務員體系崩盤。

適當必要的壓貨,可以增加銷售的壓力和動力,在短期內,快速上量,因為“銷量是擠出來的”。但是一壓再壓,把銷售工作簡單就變成“壓貨”二字,就是畸形的市場,是罪過。

壓貨,壓掉了廠商利潤;壓貨壓出了一堆衍生工作;壓貨讓渠道變了形。

有人可能會說:你不壓貨,對手會壓貨呀!誰不壓貨誰吃虧。一直以來,這個道理很流行。

目前市場比較正常的廠家,恰恰是控貨的廠家。控貨絕對不是少發貨、不發貨,而且“先消化,再發貨”,如同“大禹治水”,不是堵而是疏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