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迻和遷。“遷”字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遷”。迻字已不常用,“遷”是常用漢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遷。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迻。讀y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迻,遷徙也。從辵,多聲。”形聲字。《集韻·支韻》:“迻,通作移。”注意,“移”字《說文解字》另有收錄,歸“禾”部,字義與“迻”不同。迻的本義是遷徙。劉向《九嘆·遠遊》:“悲餘性之不可改兮,屢懲艾而不迻。”王逸注:“言己體受忠直之性,雖數為讒人所懲艾而心終不移易也。”洪興祖補註:“迻,遷徙也。通作移。”近現代文人還用這個字,如魯迅《文化偏至論》:“設留今之眾志,迻 諸載籍,以俟評騭於來哲,則其是非倒置,或正如今人之視往古,未可知也。”魯迅是受過舊式教育的人,他曾經跟著章太炎通學過《說文解字》,所以,他會用“迻”這樣的字,後來大家都用“移”了。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非洲野牛群的遷移)

迻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迻字的小篆寫法)

2、遷。讀qi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的是:“遷,登也。從辵,䙴(形似,原字形請查原書)聲。拪,古文遷從手,西。”形聲字。本義是登。向上移。現代簡化字以“千”代替“䙴”作聲符,“遷”遂寫作“遷”。“遷”字約始見於西周,字形複雜得多(如下圖),後來隸定作遷。文獻中“䙴”可用同遷。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遷字的字形演變)

《廣韻·仙韻》:“遷,去下之高也。”從低處到高處去。《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鄭玄箋:“謂鄉時之鳥,出從深谷,今移處高木。”指(小鳥)本從深谷飛出,飛來往到大樹上。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本義之外,遷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徙居,移換所在地。《爾雅·釋詁下》:“遷,徙也。”《書·盤庚上》:“盤庚五遷,將治亳殷。”《孔傳》:“自湯至盤庚凡五遷都。”盤庚第五次遷都,將把都城遷到殷。杜甫《移居夔州作》:“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杜甫晚年不停地搬家,所以說遷。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不停搬家的杜甫)

(2)移,搬動。《廣雅·釋言》:“遷,移也。”比如《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毛傳》:“遷,徙也。”拉著你的車子來,快用車子搬嫁妝。

(3)變更;變動。《玉篇·辵部》:“遷,易也。”《左傳·昭公五年》:“吾子為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您主持國政,沒有正式修改禮儀而現在又自己加以改變(這樣不妥)。

(4)離開;避開。《玉篇·辵部》:“遷,去也。”《詩經·小雅·巷伯》:“豈不爾受,既其汝遷。”《毛傳》:“遷,去也。”雖說一時受了騙,終究都會避開你(指讒人)。

(5)晉升或調動。《龍龕手鑑·辵部》:“遷,升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漢文帝非常喜歡他(賈誼),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賈誼像)

(6)流放;放逐。《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遷,謫也。”柳宗元《封建論》:“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等到諸侯王叛亂造反,才把他們逮捕、流放。

(7)貶謫,降職。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出守烏江滸,老遷湟水湄。”指(凌準)出任烏江邊擔任利州刺史,年歲老大後,又貶謫到湟水邊擔任連州司馬。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柳宗元像)

(8)離散。《國語·晉語二》:“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道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韋昭注:“遷,離散也。”又轉退。《國語·吳語》:“雖然,彼近其國,有遷;我絕慮,無遷。彼豈能與我行此危事也?”韋昭注:“遷,轉退也。”此兩義不常用,不做細解。

(9)古州名。北周時置。就是現在的湖北省房縣。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房縣風光)

此外,遷還是姓氏。《正字通·辵部》:“遷,姓。”

遷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49課:細說“遷(遷)”字

(遷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4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