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 靈山寺

廣東 · 靈山寺

廣東 · 靈山寺

  靈山寺座落在潮陽縣銅盂村靈山山坡上,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靈山寺又稱靈山護國禪寺,由唐代僧人大顛法師創建於貞元七年(791年)。當時,靈山一帶荒蕪,野獸出沒,百姓不敢靠近。大顛法師雲遊至此,見靈山林木茂密,山水秀麗,格外與眾不同,就決定在這裡修築寺廟。他深入荒山野嶺,與虎狼為伴,砍伐林木,建築殿堂。在佛門弟子和周圍百姓的幫助下,終於建成一座佔地700頃的潮汕第二名剎,賜名“靈山護國禪寺。”

  當時,韓愈因屢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他遊靈山寺後,甚贊“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屢屢請他下山長談,大顛先都以“守山林,不入城廊”而婉拒,後見韓愈情深意篤,終於到潮州叩齒庵居住幾十日,常與韓愈品茗論道,促膝長談。韓愈離開潮州時,特地到靈山寺向大顛告別,分手時將自己的衣服留給大顛作紀念。大顛在此建“留衣亭”以寄懷念。留衣亭及碑記至今尚存,人們遊山拜佛時,還不時回顧這段佳話。

  在以後的歷史歲月裡,靈山寺幾廢幾興,但主要殿堂得以保存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作佛教活動場所,由僧人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動被迫停止,寺院改作農場。從1981年起,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把靈山寺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

廣東 · 靈山寺

  十多年來,在政府和海內外信徒的幫助下,這座千年古剎又修葺一新,巍峨壯觀。在寺廟的中軸線上,依次分佈著大山門、正門、觀音殿、韋馱殿、大雄寶殿、大顛祖堂和大顛禪師塔。兩側環繞著鐘樓、鼓樓、客堂、功德堂、唸佛堂、伙房、僧舍等建築,佈局合理,錯落有致。

  1989年12月6日,寺內隆重舉行了佛像開光暨創建千佛寶塔奠基儀式,潮陽縣佛教協會會長、靈山寺住持寶根法師主持了典禮儀式,粵東各地及香港、泰國佛教界人士二幹多人參加了典禮,盛況空前。

  大顛禪師塔是靈山寺珍貴的建築和文物。這是開山祖師大額法師的基塔。據明朝隆慶《潮陽縣誌》記載:大顛和尚“長慶四年(824年)一日告辭大眾而逝,年九十有三……基塔在靈山寺左。至唐末有發其竄堵而葺之者,骨髀盡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啄;宋至道中,鄉人又發視之,惟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後人稱之為“舌鏡塔”。這一記載為這座塔賦予了神奇色彩。

  這座塔是廣東境內罕見的唐代墓塔,其建築形式是仿照古印度的“宰堵波”建造。窣堵波即佛圖、浮圖,意為方墳、靈廟等。原是古印度的墳墓。釋迦牟尼圓寂後,佛教徒開始向埋葬佛骨的窣堵波頂禮膜拜,使窣堵波成為僧侶崇拜對象。印度的窣堵波通常由臺基、覆缽、平頭(寶筐)、竿、傘等部分組成,後竿、傘等發展成為相輪,即寶剎。這座大顛禪師塔高2. 8米,塔身直徑1.8米,由78塊花崗岩交砌而成。塔呈鐘形,上部為鐘形塔身,下為正八稜柱體塔座,塔基是用石板砌成正八邊形,渾然如一個覆地巨鍾。塔正面嵌著刻有“唐大顛祖師塔”六字墓碣。塔座邊沿樓刻的蓮花瓣紋依稀可辨,八方石板上鐫刻的龍、麟、獅、羆形象別具風格。飛龍體短,足大尾粗,張牙舞爪作戲寶狀,矯健有力,與現在龍的造型明顯不同。另外,單獅戲雙球、麟奔羆逐的姿態也各具特色。這些唐代石刻浮雕,是唐代石雕藝術的珍貴歷史資料。

  在方丈室的會客門廳首,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信蘭廳”三個貼金行書大字。這是1986年2月,趙樸初先生視察靈山寺時題寫的。“信蘭”二字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信如法師應邀任靈山寺方丈,重修這座古剎。信如是位嗜好栽花種樹的和尚,來靈山寺時帶來了許多花草。在大顛祖師堂左廂側壁上種植了一株壁蘭。壁蘭是蘭花中的珍品,植於牆壁,不沾塵土,也不需澆水施肥,自然生長,四季長青。壁蘭碧綠修長,狀如水仙,清明前後開花。

  靈山寺自恢復以來,遊客如雲,人們遊山禮佛,觀賞靈山風景名勝,無不為這裡的莊嚴雄偉的殿堂,金碧輝煌的佛像,豐富的文物和幽美的自然景色所陶醉。

廣東 · 靈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