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牆裂縫的“優質工程”是如何煉成的?

滿牆裂縫的“優質工程”是如何煉成的?

  今年6月拿到精裝修新房的鑰匙後,江蘇南通中海碧林灣小區的業主盛凱直到今天也沒能住進新房,因為這套新房的屋頂裂開了4條三四米長的裂縫。除了屋頂開裂,盛凱還發現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質量問題。據小區居民們反映,像盛凱一樣發現房屋有各種質量問題的大概有200多戶。對此,開發商方面表示,樓板出現裂縫是常規性的質量通病,“不算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11月24日澎湃新聞)

  在高房價時代,一套房子幾乎就是老百姓的全部家當。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十分鬧心。如果說個別房子個別地方出現問題是偶然現象的話,一套建築面積98平方米的房子有屋頂開裂等十幾個質量問題,一個小區200多戶都有質量問題,顯然不是小問題。面對投訴,開發商還以“質量通病”為由至今不給業主說法,儼然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委實讓人費解。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質量問題多多的小區還連續兩次獲得“優質工程獎”。

  當然,問題房不是某地的專利。據《揚子晚報》報道:住在南京仙鶴茗苑的居民發現,房子漏水、開裂,層高不夠,質量很差。敲個門竟把門板給敲穿。業主為此要求換房。而南京玄武房產局回覆說:該房已通過驗收沒有房源可換。鄭州沈莊村的300多戶村民安置房也被爆出現嚴重質量問題:房屋漏水、滲水嚴重、室內門是“紙”做的,而開發商回應稱“紙做房門無國家標準”。

  如果說問題房是開發商和施工方偷工減料造成的話,問題房從開工建設到一路綠燈驗收交房,甚至被評為“優質工程”,管理部門顯然難逃失職之嫌。從“樓歪歪”、“紙房門”、滲水房再到“滿牆裂縫房”,住房質量令人觸目驚心。問題房頻現,既給住房質量敲響了警鐘,也暴露了驗房制度的軟肋。

  實際上,問題房順利通過驗收,與驗房制度存在漏洞不無關係。一位南京民間驗房師曾坦陳自己的驗房經歷:“我驗過的每套房子幾乎都有質量問題。”如此驚人之語或許有誇張的成分。但是驚人之語實際上道出了房屋驗收不靠譜的現實。問題房又是如何通過驗收的呢?“房奴”把自己的後半生都抵押給銀行,換來的竟然是問題房,讓人慾哭無淚。雖說開發商急功近利,施工方偷工減料、設計不合理,是建築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但是問題房能夠繞過法律制度通過驗收,相關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權力集體淪陷才是問題房背後的罪魁禍首。

  《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管理規定》規定,開發商交房時,必須提供《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表》,該表必須詳細記錄該套住宅中房屋外觀及尺寸偏差、防水、水電安裝等8項內容的驗收過程、曾經存在的問題以及整改情況。為了防範房屋質量等方面的風險,住建部頒佈的《關於加強住宅工程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也明確規定:住宅工程經竣工驗收備案後,方可辦理產權證。各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住宅工程質量的監管力度。同時對住宅工程現場的建築材料、設備等要加強監督抽查,強化對住宅工程竣工驗收前的室內環境質量檢測工作的監督。

  問題房頻現,不僅開發商存在合同欺詐之嫌,問題房通過多個部門的層層“把關”,順利通過驗收甚至評為“優質工程”,相關部門難辭其咎。相關部門以蜻蜓點水抽查檢驗的辦法驗房,架空了“分戶驗收”的規定,也掏空了住房的質量靈魂。

  回想民間驗房師的驚人之語,正視問題房的現實。一方面,開發商、施工方要積極整改,賠償業主損失,不能以“質量通病”為由迴避業主的核心利益關切;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前移監管關口,完善驗房程序,嚴格執行分戶驗收制度與監督問責機制,分戶驗收不合格,不能進行住宅工程竣工驗收,把住房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依我看,為保證住房建設質量,除了住房建設部門督查驗收以外,可以考慮建立獨立於開發商與職能部門之外的第三方驗房機制,對房屋質量嚴格把關,督促開發商利潤血管裡流淌道德血液,讓民眾住上放心房。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