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漢臺區漢王鎮:“九嶺十八坡”的教育

在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東北方向最為偏遠的一個鄉鎮,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十分艱苦,卻一直孕育著各行各業的高級人才。這裡,就是常被人們稱作“九嶺十八坡”的漢王鎮。

因為鄉鎮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使尊師重教、勤學苦讀的良好風氣在鄉里鄉間傳播。“普九”以後,漢王鎮共有15箇中小學和3個教學點,實現了“村村有小學,家家能上學”的美好願景。正是教育人的默默耕耘,使文化和知識的雨水滋養了這片土地,其中有兩位校長對漢王鎮教育事業的貢獻功不可沒。

呂永元,1978—1984年任王家嶺中學校長。呂校長剛上任時,學校的硬件條件很差。為了修建屋舍,他組織學生到河壩裡運石頭,每人一方,四人一組,碼成方形,最後壘成石坎。沒有瓦,就在學校旁邊挖一個土窯,自己燒瓦。沒有柴,就組織學生去山裡砍柴。看著校園一點一點地煥發生機,家長和學生們也更加重視教育,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天夜裡宿舍熄燈後,路燈下、小樹旁,仍有許多學生在看書、做題。呂校長常對老師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個孩子考上中專、大學,跳出農門,一家人就脫貧了。”事實上,呂校長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這句話。學生胡新忠高考失敗,家裡因貧困要他放棄學業去打工。呂校長卻堅持認為,這個學生很有潛力,不該放棄。於是親自帶著一名教師登門給家長做工作,最後終於帶著胡新忠重返校園。復讀期間,學校不僅減免了他的學費,還充分發揮其化學科目的特長,讓他給高一新生上化學課,邊學邊教、教學相長。第二年,胡新忠順利考上原漢中師範學院現陝西理工大學,後留校任教。

李柄傑,2008—2012年任漢王鎮中心學校校長。他勤奮、敬業,具有極強的創新精神,總是在現有的條件下積極挖掘轄區內的教育資源。2009年,他首創了“流動教學”,集中全鎮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目優秀教師在全鎮小學開展流動教學,解決了薄弱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這之後,該鎮又實行了“流動圖書”,把全鎮各學校圖書集中起來在各學校流動。為了穩定教師,他給青年教師開家長會,給青年教師當紅娘;為了節約資金,他請老師當電工,進行簡單的電力設施改造;在撂荒的校園裡種植蔬菜,將蔬菜分給住校的教師,自制掃帚供各學校使用;自購原料製作被褥……在李炳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自力更生”的傳統精神。

教育培育人才,人才又反哺教育。有許許多多考出去的漢王學子以各種方式回饋家鄉教育。

如今,再次回看這天台腳下、驚邦河畔的九嶺十八坡,土地變了、學校變了、人也變了,但當我們站在校園裡,聽到琅琅的讀書聲、歡愉的歌唱聲,以及孩子們的嬉笑聲,我們知道,還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這就是深入人心的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它,才是這片土地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