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然然是個1歲多的小女孩,她和現在其他小朋友一樣,都是家裡的重點保護對象。

然然每天白天是由姥姥姥爺照看。她性格活潑開朗,很愛笑。有一天姥爺買了一個小汽車的玩具,本來以為然然不喜歡,沒想到的是然然經常抱著小汽車不放手,還會模仿大人拿著汽車在地上跑,是然然最喜歡的玩具。

後來姥爺又買了一個小汽車,然然也特別喜歡。於是姥姥人前人後總是說“然然是男孩子性格”。

在心理學中關於人的性格研究有很多,但是然然姥姥僅憑一個小汽車就斷定孩子的性格,顯然是不合理的。小汽車是所有孩子的玩具,並不是只有男孩喜歡玩,也並不是喜歡玩小汽車就是男孩性格。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小孩子對新鮮事物更有好奇心,一個天天被洋娃娃包圍的小孩,他自然會對突然出現的小汽車感興趣。

當然,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卻暴露出然然姥姥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

孩子在6歲以前,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不具有獨自思考的能力,如果成人經常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潛意識會將自己的行為慢慢與標籤靠近,成為標籤描述的人,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重大。

細繩栓大象

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帖子,說她自己的兒子有自閉症。

他的兒子出生智力正常,1歲能聽懂大人的指令。會走後看到爺爺奶奶跳廣場舞,還會摻和進去一起跳。讓這位媽媽發現問題的,就是他兒子2歲的時候,還只能發出一些簡單的音節,不會說話,而且不喜歡跟人交流。比如他兒子可以拿著一本圖冊看一整天,拿一個玩具玩一下午。

根據這些特徵這個媽媽總結出兒子“有病”這一結論,並且堅信自己,於是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縣醫院檢查沒問題,那就懷疑師資力量不行,帶著孩子去市醫院,市醫院檢查沒問題那就去省醫院…直到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患兒。現在他的兒子10歲了,還是不與人交流,喜歡發呆。儘管她到處尋找治療自閉症的方法,甚至還在網絡求助,孩子依然是呆呆的樣子。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依我看,病的不是孩子,而且這位媽媽。孩子才2歲,想要他出口成章,口若懸河,那是不可能的。每個孩子成長不一樣,說話時間也不盡相同。這位媽媽誇大問題,草木皆兵的觀察孩子行為,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帶孩子各種檢查,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有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刻意迴避與他人交流,也就真的得了“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發育障礙性疾病,通常為目光遊離,生活無法自理。一個出生智力正常,發育正常的孩子是不會突然患有自閉症的。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對自閉症有很大的誤解,以為不愛說話,溝通不暢,性格內向就是自閉症。

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不對勁,上課坐不住不停的想往外跑,於是把愛運動的孩子定義成多動症。孩子愛發脾氣,一言不合就跟同學打架,家長又懷疑孩子有焦躁症。家長不停的給孩子貼標籤,卻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妥之處,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上問題兒童越來越多的原因。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動物園裡幾頭大象被一根細繩子困住了一條腿,但它們安然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掙脫,雖然掙脫這條細繩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動物園管理員說,這幾頭大象從出生就被這細繩困著,所以長大以後都不會反抗和逃跑了。

給孩子貼的標籤就如捆住大象的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跟這個繩子成為了一體。

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來到一所小學,他們跟校長和老師說要進行7項實驗。於是便在一到六年級裡面選了18個班級,並對這些班級的學生做了“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然後從中選出一些學生並列了一個名單交給了老師和校長,並對名單上的學生進行了讚美和誇獎。

8個月之後,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這所學校給孩子做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事在名單上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顯著提高,並且變得自信開朗,求知慾旺盛,與人溝通的能力也明顯提高。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要知道,名單上的學生只是羅森塔爾當初隨機挑選的,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的學生。可是他的讚美和肯定左右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老師在教學中也有所改變,而學生收到“標籤”的影響也變得格外努力。

讀小學時,有一個女同學,她說話聲音總是很小,成績也一般。上課的時候幾乎沒有舉手回答過問題,老師叫她起來她也只是小聲的支吾幾聲。

有一次上語文課,語文老師再講如何用一句話總結一個段落,講完後,老師讀了一段課文問“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些這段話”,由於是新知識,舉手的同學不是很多,但老師偏偏喊了這個女同學起來回答,她慢吞吞站起來,像往常一樣說了一句話。沒想到,老師大聲讚歎“說的真好!老師講一遍就可以總結的這麼準確,領悟力很強!”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老師的這句話就像有魔力一樣,從那以後這個女同學變得自信起來,開始跟同學交流,上課也勇於舉手回答問題,成績也慢慢提高,年終考試她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

正是老師的那句讚歎,給她貼上了“領悟力強”的標籤,讓她開始慢慢與之靠近,改變了自己。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老師和家長就是最權威的人,他們說的每句話就是官方的權威發言,他們的一個眼神,都足矣影響孩子的一生。

還有些家長擔心貼標籤的影響,生活中剋意給孩子貼“好標籤”,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經常誇讚孩子“你好聰明”“你真棒”等。這種誇獎方式會讓孩子忽略努力的事實,過分相信自己是個聰明人,從而在以後的學習中不再願意付出努力,遇到挫折無法承受。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電視劇《小歡喜》中方一凡對媽媽說“我不是個壞孩子,我只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這句話也說出了學生的心聲。家長們過度追求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不好,愛唱歌跳舞就是壞孩子。於是老師和家長用自己的偏見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孩子拼命反抗卻更加讓老師家長確信他們是“壞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破罐子破摔,就真的理直氣壯的做了那個“壞孩子”。

所以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都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1、避免盛氣凌人,在與孩子相處中家長要謹言慎思,多想想孩子從你的話語中能接受到什麼信息。

2、不要過度放大孩子的問題,人無完人,成人在生活工作中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無視孩子的問題有時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辦法。

3、不評價孩子,對事不對人。父母多在事情本身上進行分析,而不是針對孩子。

4、凡事三思而後行。家長作為成年人更應該具有自控能力,做出任何決定前要反覆思考,這個決定或者這句話是否會傷害到孩子。

5、理解孩子的感受做一個共情能力強的家長。再發生任何事,家長首先要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會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反饋和幫助,只有真正體會到孩子的感受才能做好教育。

教育家盧梭曾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價。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像朋友一樣相處,或許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花1分鐘,學做不“貼標籤”的好家長,孩子更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