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鑫說俞敏洪是俞化騰:你先犯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超過你

張邦鑫說俞敏洪是俞化騰:你先犯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超過你

11月25日,GES 2019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與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再一次展開了“新好論道”。

期間張邦鑫稱俞敏洪為俞化騰, 並稱俞敏洪老師不是不願意犯錯,而是“你犯好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我一樣超過你,我不著急。”

原話如下:

張邦鑫:我到今天還沒學明白的一點。新東方非常牛的是,新東方做任何一個領域,到目前為止幾乎都是後發先制的,不要說俞敏洪老師不願意犯錯,因為大家犯錯,你犯好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我一樣超過你,我不著急。

俞敏洪:怎麼聽上去好像是在說馬化騰。

張邦鑫:那就俞化騰。因為新東方最早是做託福GRE的,後來做考研然後做留學,然後做K12,基本上他做到每一個領域,新東方體制內應該有一套方法,這套方法就是如何向同行學習,並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超過他。

所謂同行是冤家,談到與新東方的關係,張邦鑫覺得競爭最好的方式是向競爭對手學習。

作為教培行業觀察者,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新東方和好未來的競爭關係,二者相互成就,那麼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區域龍頭企業,該如何向巨頭學習呢?

以下給出四條發展路徑,可以一起探討:

-1-

教學名師化

現在很多機構都在講如何“去名師化”,以降低名師出走給機構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名師為機構帶來的品牌增值,以及實實在在的招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儘管新東方每年的人員流動率並不算低,出走的名師也不少,有些人在業內頗具影響力,但是其業績和利潤仍能持續增長,最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就是新東方具備的“打造名師、塑造名師”的文化基因。

上市之前的新東方完全是以教學部門為核心的運營,教學部門地位最高,一切都服務於教學。據說新老師招聘入職必須經歷三道“坎”,所有老師還必須學會運用新東方獨創的“七步教學法”。

張邦鑫說俞敏洪是俞化騰:你先犯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超過你

據說新東方內部名師的最低標準是:教授過2000名以上的學生,而且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非常認可,打高分。

總結來說,教學名師化模式是典型的靠教學驅動的運營模式,通過名師塑造口碑,快速形成品牌佔領市場。這點確實值得校長研究學習。

-2-

運營標準化

標準化一直是教育企業擴張的巨大瓶頸。有些機構在還沒有建立完整的標準化可複製體系時,開始盲目擴張新校,最終導致財務監管不到位、資金鍊斷裂,潦倒收場。

因為標準化運營而高速增長的好未來,第一個7年成功登陸紐交所,市值13億美元,第二個7年,市值增長到127億美元,超越新東方,成為教培圈跑的快且穩的標杆。

“小前臺大後臺”一直學而思實現標準化的機構框架,通過“中央廚房的標準化”模式,讓學而思實現教學的標準化,極易複製。

很多區域型大中機構之所以發展速度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沒有建立一套完整可落地的標準化運營體系,沒有把前期的經驗累積固化下來,並形成制度、流程和表單,造成機構仍停留在人治,而非法治。

總結來說,唯有通過標準化體系和師訓體系建設,打造機構特色的產品和服務體驗,才能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壁壘。

-3-

銷售團隊化

一個偉大的企業背後,有一支打不垮的營銷鐵軍。

相對於在線教育瘋狂燒錢爭奪流量,沒有鉅額廣告預算的教培機構要靠什麼贏得學生?在同行扎堆、教學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搭建銷售團隊就成了更多校長的選擇。

無論是阿里,還是華為,這些超大體量的企業共同點在於:銷售助推型發展模式,銷售人員擁有超乎一般的開拓市場的決心和勇氣,可以變“不可能”為“可能”。

縱覽教培行業,能夠靠銷售團隊做成全國性品牌的還不多,目前風頭正盛的精銳教育擁有很強的銷售團隊,學大、龍文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看到很多中小機構甚至連銷售團隊都沒有,還處在靠老師“發傳單”的原始階段。

面對市場變局,行業洗牌的嚴峻形勢,對於培訓機構而言,如何借鑑鐵軍思維,提高銷售團隊的綜合實力?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銷售鐵軍團隊?無疑成為擺在校長面前的一道必選題。

-4-

經營集聚化

目前整個行業的集中度仍然偏低,教培機構分佈廣泛,區域併購整合就有了想象空間。依託雙方或多方技術、渠道、資源、資金和教研優勢,能夠快速互補,實現跨越式、規模化發展。

張邦鑫說俞敏洪是俞化騰:你先犯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超過你

這種例子在國內早已有先例,比如2015年登上新三板教培業第一股的佳一數學,作為一個三線城市—-淮安的數學培訓機構,通過產業整合,將宿遷最大的兩家英語教育機構(昂立英語學校與劍橋英語學校),南京最大的作文學校(點津作文)納入旗下,迅速成為在江蘇在校生人數達到六萬、課目齊全、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教育產業領袖,正不動聲色地衝擊主板。

在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新環境下,教培業市場份額將越來越集中於有資本、技術、資源、品牌加持的中大型教育機構,包括新東方、樸新教育、精銳在內的巨頭都在下沉市場不斷尋找優質標的,從全國到區域,教培業正在出現一股整合併購熱潮。

經營集聚化的另外一種做法,就是搭建教育綜合體,形成教育+地產的業態整合,或者文化課與素質類課程相互借力招生、共生共榮,以達到節省運營成本,資源利用效果最大化。

目前中國的教育綜合體早已經超過1000家,從2018年的初露端倪,到2019的野蠻生長,預計到2020年,教育綜合體全國將達到10000家。

對於頭部教育機構來說,隨著業務延伸和多元化佈局,從主營業務拓展教育整體生態鏈是必然,而且,這似乎也符合教育行業的發展規律,最終走向經營集聚化。

總結

正是因為以上“四化”(教學名師化、運營標準化、營銷團隊化、經營集聚化),才造就了新東方、學而思們的強大和可持續增長。他們走過的路,犯過的錯都已經被市場驗證,作為區域性品牌的大中型教育機構,我們只要照著學習,再過幾年,說不定就像新東方一樣,來個後發反超!

張邦鑫說俞敏洪是俞化騰:你先犯錯,我照著學,再過幾年超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