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增信”變成“搭售”

□實習記者 李林鸞

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的生命線。當前,越來越多的增信手段成為滿足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和金融機構守住風險底線的有效途徑。

別讓“增信”變成“搭售”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足值的抵押物、信息不對稱造成信用不足、貸款審批時間過長等。可以說,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歸根結底來自於企業信用缺乏以及風險管理能力不足,因此,保險業通過信用保證保險等方式在助推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大有可為。11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在《強化監管引領和政策支持 不斷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一文中明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舉措包括鼓勵開展銀行保險合作,試點推廣信用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業務。

保險作為融資中分散風險的有效手段,得到了監管層、銀行以及小微企業自身的普遍認可,但這個手段卻在某些機構辦理業務時“變了味”。

11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發佈《關於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和平安銀行北京分行辦理小微企業貸款借貸搭售轉嫁成本問題的督查情況通報》指出,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違規向小微企業借款客戶搭售人身險產品,平安銀行北京分行違規在個人經營貸款過程中搭售高額人身險產品。本來,保險作為為貸款客戶增信的手段,在這兩家銀行的營銷過程中卻成了企業辦貸款強行“搭售”的產品。

還有在貸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購買”信用保證保險的情況。不久前,平安普惠被貸款人投訴“隱藏收取保險費”,貸款人認為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扣除了保險費。“為啥放款前不告知我有這些費用”?這是貸款人所質疑的。

對此,平安普惠方面曾回應稱,“通過平安普惠申請借款,或由保險公司提供經銀保監會審批通過的保證保險服務,保險公司收取保險費。保證保險是為無法滿足資金方風險偏好的借款人獲得借款進行自我增信的服務,並非砍頭息、搭售保險”。但即便是信用保證保險,在貸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將其附加在貸款業務中,這是否屬於“搭售”或“捆綁銷售”,值得商榷。

這也導致銀行+保險業務模式蓬勃發展背後,面臨著不少貸款人對於強行搭售保險的不滿,特別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儘管由貸款人支付的保險費,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貸款人逾期問題對於貸款機構的影響,但同時也造成借款人每月實際償還金額的上升,引發對於“不知情”購買保險的種種投訴。

一邊是正在政策鼓勵中蓬勃發展的銀行+保險服務小微企業的業務模式,是保險增信讓銀行風險得到一定保障;一邊是貸款客戶對於強制且隱秘搭售保險產品的不滿,是額外支付更多保費讓貸款客戶為之買單的融資成本增加。如何做到讓保險增信成為貸款客戶的一種自願選擇,如何別讓“增信”變成“搭售”,這或是當下銀保合作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中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