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臟藏神——神、魂、魄、意、志來論治,失眠可解

不寐亦稱失眠,古稱“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從五臟藏神的理論著手,尤重視脾胃對五神的影響,從病因病機上看,主要有虛、實和虛實夾雜3種情況。

虛者為脾虛不運,心肝血虛,神失所養,不寐由生。

實者或因氣滯,或因溼(痰)阻,影響脾胃氣機,擾動心神而不寐。

而虛實夾雜,多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與氣滯、食滯、溼濁、痰熱等邪實並存。辨證分型主要有脾胃虛弱血不養心、脾虛不運痰溼阻滯、脾虛溼阻痰熱擾心、胃腑不和心神不寧等。

五臟之神、魂、魄、意、志,分別由五臟之氣所化生,任何原因使五臟功能失調,皆可引起五神的變化而導致不寐,五臟之中,脾(胃)為重中之重。

從五臟藏神——神、魂、魄、意、志來論治,失眠可解

病機探討

脾胃居於中焦,上連心肺,旁鄰肝膽,下接腎命,是人體陰陽、氣血、水火、氣機升降之樞紐,交通之要道,脾胃“持中央以運四旁”。所以脾胃有病,最易影響其他四髒。

從五行關係來看,脾(胃)與心和肝的關係較為密切,脾屬土,心屬火,肝屬木,脾與心是母子相生的關係。脾與肝是相剋關係,心主血,主神明,肝藏血,主疏洩,二髒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關係最為密切,而脾(胃)的病變最易影響心、肝兩髒的功能活動,從而出現不寐。從病因病機上看,主要有虛、實和虛實夾雜3種情況。

從五臟藏神——神、魂、魄、意、志來論治,失眠可解

從虛來說,脾胃屬土,主受納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以養五臟。若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精微化生無源,則其餘四髒皆失其養,心肝血虛,神失所養,不寐由生。誠如清·馬培之所云:“脾處中州,為化生氣血之髒,脾虛不能布津於胃,子令母虛,神不歸舍,徹夜不寐”。

從實來說,或因氣滯,或因溼(痰)阻,影響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或痰溼鬱久化熱,均可擾動心神,致心神不寧而不寐。

另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辛辣,或飽食無度,傷及脾胃,宿食停滯,釀生痰熱,痰食阻滯,胃氣不和,致心神不安,亦可不寐。如《張氏醫通》所云:“脈滑數有力不得臥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而虛實夾雜,多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與氣滯、食滯、溼濁、痰熱等邪實並存。

從五臟藏神——神、魂、魄、意、志來論治,失眠可解

分型論治

脾胃虛弱,血不養心

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血兩虛,心神失養,證見入眠困難,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等。治宜健脾和胃,養血安。神對於脾胃虛弱,生化無源,致陰血不足、月經不調者,兼用養血調經之法;對於脾胃失和伴肝腎不足者,並用滋補肝腎、交通心腎之法。

脾虛不運,痰溼阻滯

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溼濁內生,積溼成痰,痰溼壅遏,心神不寧。證見寐而不實,伴頭昏沉重,胸悶痰多,噯氣納呆,腹脹便溏,舌苔白膩,脈濡滑等。治以健脾化溼,寧心安神。

從五臟藏神——神、魂、魄、意、志來論治,失眠可解

脾虛溼阻,痰熱擾心

宿食停滯,釀生痰熱,或脾虛不運,溼濁阻滯,蘊久化熱,擾動心神。證見夜寐不安,心煩不寧,心悸易驚,胸悶痰多,脘悶納呆,噁心口苦,大便不爽,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治當清熱化痰,降濁寧心。

胃腑不和,心神不寧

飲食不節,肥甘厚味,傷及脾胃,宿食停滯,釀生痰濁,痰食阻滯,胃氣不和,致心神不安,證見夜寐不寧,輾轉反側,胃脘脹滿,噯腐吞酸,噁心納差,舌紅苔厚,脈滑或滑數等。治當消食導滯,和胃降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