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秀水出奇才(之六)卞伯澤

光緒十三年(1887),朝廷在京運停止的情況下,委派原雲南巡撫唐炯為礦務大臣,專理滇銅。唐炯到任後,於會澤縣城原參將衙門處(即後來的會澤縣影劇院,現今會澤縣博物館廣場)設礦務總局,招集商股,組成招商礦務公司,稱“東川礦務股份公司”,以事開採。並委派雲南“同慶豐”商號王熾為總辦,赴川、鄂、江、浙各省招集商股,股東按出股之多寡,管理廠務並進行分成。規定股本每年六里行息,三年結算一次,再分紅利。這與同治年間“官督商辦”相比,所不同的是,辦廠的資金來源,可以說是雲南最早的股份制企業,是民族資產階級正式走上資本主義經濟舞臺的表現。

灵山秀水出奇才(之六)卞伯泽/文

唐炯於東川府成立的招商礦務股份公司,實際上是沿襲了李鴻章洋務運動的做法。早在十五年前,即同治十一年(1872),洋務派的代表李鴻章就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為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國外,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襲斷局面。以後,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業、鐵路業相繼出現,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它的主要特點就是近代化。所謂的近代化就是資本主義代替封建專制,這是歷史的必然,洋務派後期創辦的民用工業,所謂的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本質上屬於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灵山秀水出奇才(之六)卞伯泽/文

唐炯成立的礦務股份公司,即東川礦務招商局,雖與李鴻章成立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屬同一性質,都是晚清洋務運動下的產物,但它就沒有上海輪船招商局那麼幸運了。因東川礦山開採日久、洞老山空等自然規律,加之晚清動盪的社會,總辦王熾於沿海地區招集商股也收效甚微。唐炯所辦京銅仍無起色,最後以失敗宣佈它的破產。但作為東川府提前進入近代化工業標誌的東川礦務招商局,因其超前的社會形態所激起的時代浪花,在東川的歷史上,仍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以上同治十三年的設局辦廠、以及光緒十三年以招集商股組成的礦務公司,從很大程度上講,多系官方組建性質,到光緒末年及民國初年,這種資本主義的經營形式已普及到民間,成為了普通百姓的一種自發行動。

光緒三十四年(1908),會澤士子劉克升先生從日本留學返回會澤。在“實業救國”的思想影響下,他從四川聘請紡織技師,率先於南嶽宮(今東風小學上段)成立織布公司,招收女青年學習木機織布技術,首次在縣城推廣“丟梭織布法”。一時間,縣城的殷實人家,都購置木質織布機。有的人家,已設置木質織布機數十架,專門召集織布能手,形成縣城早期的業主與織布工人的僱傭關係。整個民國年間,縣城的織布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灵山秀水出奇才(之六)卞伯泽/文

據1948年統計,當時從業戶達1004戶,每年生產土白布20萬件,到1952年,全縣有木質織布機1156張,從業人員2352人。有人統計過,民國時期,北京紡織業從業職工也僅有2720人。可以看出,當時會澤的織布業還是相當發達,上了一定的規模。

應該看到的是:克升先生於縣城所創辦的織布公司,所倡導的“丟梭織布法”而形成的織布業,雖以家庭為單位,但它已不是原始的一家一戶的手工作坊。一些大戶人家,經濟較為寬裕,已購置較多的織布機,除自己的家庭成員紡織外,還招聘僱傭年輕的女織布能手,或按天數給予僱金,或按織出的布匹數額給予報酬。

灵山秀水出奇才(之六)卞伯泽/文

那時的會澤縣城,出現了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機工”,和以生產布匹獲取利潤的“機戶”,即早期僱傭的工人和資本家。“機戶”出資、出設備,“機工”出力,標誌著早期資本主義僱傭關係的形成,這種生產關係,已具有早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的特點。

針對全城較為分散的織布業,於南嶽宮組織公司,進行統一的規劃及管理,這一切,也十分具有資本主義公司的雛形。故1923年克升先生逝世時,會澤城區的織布公司,還於縣城西郊大佛寺門外,為他立了一塊功德碑。克升先生清末民初的這一做法,不但加速了縣城商業文明的歷史進程,也使縣城及城郊除田園牧歌式的農耕文明外,在資本主義早期萌芽中,又多了一層工業文明的前奏曲。

(未完待續)

灵山秀水出奇才(之六)卞伯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