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是推動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人類文明的起源、進步與發展都得益於水的哺育滋養。自古以來,水與人類的生存和棲息密切相關,人們總是逐水而遷、擇水而居。水對於人類的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明都是在水的哺育滋養下發展出來的,四大文明古國也都是無一例外的誕生於大河流域。所以人類城市的選址,都會選擇在靠近水源之處。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城

一、長安的水源

長安城做為隋唐的首都和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在設計和選址中,都非常注意與水資源的關係。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土地肥沃,四面險固,北靠渭水,南抵秦嶺,背山面河,有涇、渭、鎬、灃、滻、橘、灞、澇八條水系環繞,為長安城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這些環繞長安的水資源,被長安的建設者用清明渠、永安渠、龍首渠、黃渠和漕渠等五條渠道引入長安。這五條渠道大多都是南北走向,貫穿整個長安城,將城外的水資源引入城中,既能供應城市生活用水,也能在雨季防洪排澇。這些渠道與城裡儲水的眾多池塘、湖泊一起,形成了一個循環的水系,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長安不斷繁榮、不斷興旺的基礎。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渭水

長安的選址符合古代都城的選址要求,“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城市既要靠近水源,又不能離河流太近,而長安就符合這個要求。長安城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渠水從東南方向引入,可以利用水的落差及產生的勢能,以自然流淌的方式穿過整個長安城,從西北方向穿城而出。這是古代城市排給水系統中最為理想的狀況,而長安則得天獨厚的先天擁有這種地理上的優勢。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面積共84平方公里,東西寬為9721米,南北長為8651米,整個長安的周長達到了36.7 公里,居民超過一百萬人。做為世界上第一個百萬規模的城市,長安城每天水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

古代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無非兩個來源。一是來自地下的井水,二是地表的河水、渠水或者湖水。由於地下水的開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古代用水以地表水為主,這也是城市選址要臨近大江大河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居民

需要說明的是,長安居民用飲用水是以地下水為主的,這在當時的城市中是一個特例。這是因為一是長安的地下水充足,二是因為城內達官貴人特別多,他們在長安挖掘了許多水井。雖然老百姓家中無井,但是每個市坊、每個寺廟都有公井可以使用,所以居民飲水以井水為主,生活用水則以渠水為主。

古代人的用水量,和今天城市居民的用水量是無法比較的。古代不存在工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也遠遠低於今天的水量。所以儘管長安人口眾多,憑藉“八水五渠”的城市水網,完全能滿足長安城的需要。

二、長安城的飲用水

八條河水經水渠引入長安城後,這些水通過“引水堰”這種特殊的堤壩,將河水蓄集起來,形成一個個方便取水的堰口,方便居民取水。

長安城中,最大的引水堰是龍首堰。按《長安志》的記載,這條龍首堰是鏟水被引入龍首渠後,從長樂坡被一分為二,一條向北經望春宮流至長安西城,另一條流入興慶池。龍首堰就建在長安西城的一處名叫“馬頭控”的地點。這裡緊靠長安西市,市坊林立,居民和商人眾多,用水量非常大。除了龍首堰外,還有梁山堰、永富堰、劉公堰等等,都是比較大的引水堰,這些引水堰無一例外位於鬧市區,它們將河水的水位抬高,控制了水的流速,又過濾了河中雜質,使得渠水保持一種循環的自潔過程,滿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裡坊

長安城地下水的開採,以水井為主。因為長安周邊水資源豐富,地下水的水位也比較高,利於開採,所以水井密佈,長安也有“萬家井”的別稱。

這些水井可以分成磚壁井和土井兩類。所謂“磚壁井”,就是井壁是用青磚砌成,壁上鑿有可供人上下的腳窩,方便每隔一段時間對井底淤泥進行清淤。它的優點是比較堅固耐用,但造價較高,一般只有富貴人家才會使用。而那些土井就是在地上向下打一個深約五米的井洞,直接取水,比較省錢省時,多屬一般百姓使用。

從對唐代長安城遺址考古發掘出的水井看,土井的數量要多於磚井。這是因為土井的開採費用較低,普通百姓可以承受得起。畢竟任何時代,普通百姓的數量遠遠大於有錢人。

三、長安城的進水網絡

五條水渠連接了八條河流,在長安城形成了一個如同人身上血管一樣的水網,連接到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它們每天將新鮮的河水帶到長安,又幫助長安排汙除垢,吐故納新,使長安每天都煥發生機。

這五條渠道是在設計時精心佈局的,它們流經的區域,有著明確的劃分。讓我們看看它們是怎樣滋養長安城的。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城佈局

位於長安城南的是清明渠,它引的是橘水,從安化門進入長安的。進城之後,經大安坊往東流向安樂坊,而後轉向北邊的昌明坊、和太平坊,經朱雀大街流向皇城,再折而向北,從廣運門進入宮城,之後再經宮城的承天門匯入北海湖。

清明渠是為長安西城以及皇城、宮城供水的一條水渠。皇城裡面的生活用水,基本上都是取自清明渠。它的渠面是半月形,底部是用一尺多的夯土打底,渠的兩側用頁岩砌成,摻入了褐土與黃土,南高北低,按千分之二的比降率引水。這條水渠最寬處約有兩丈,最窄處也有六尺,平均寬約有一丈五以上。它從朱雀大街往北後,被許多達官貴人之家引進庭院,做為園林池沼的源頭活水。由於長安城的達官貴人多住在皇城附近,所以這一帶園林眾多,特別是有“長安第一坊”之稱的太平坊內,集中了近四十處私家園林。這些園林都是清明渠的活水滋潤,才有了勃勃生機。

永安渠是長安五渠中最大的一條,它的長度最長,達到了六十多公里,流經長安西市多個裡坊,是長安外城和西市居民的主要水源。它養育了至少三分之一的長安居民,是長安城最為重要的一條水渠。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的水系

永安渠的源頭是佼水,所以也稱為佼渠。它是從長安城外香積寺引佼水經石欄橋進入長安城的。

進入長安城後,永安渠由長安南門經朱雀門大街,經十三坊和大安坊進入專門的永安池,然後沿西北方向以大通坊、永安坊、延福坊等坊進入長安西市,再經崇賢坊、敦義坊掉頭往東,繞佈政坊、輔興坊再轉向北偏西方向,重新繞回西市,再經修德坊流入芳林園,最後注入著名的大明宮太液池。

從上面的流向介紹可以看出,永安渠進入長安後,不是筆直的流向,而是七轉八拐,繞來繞去,流經長安幾十個市坊,基本上有近半的長安居民都能受益。

除了永安渠本身,五條大渠中的漕渠和黃渠甚至都從它的身上補充水源。它在長安西市的放生池附近分一條支渠去漕渠匯合,使得沿途地勢較高的居德坊、金城坊也能得到活水補充,匯入漕渠後,又連同漕渠一起滋潤了群賢坊、豐邑坊和長壽坊等長安東市的大市坊。無論是從流經的面積,還是受益的人口,永安渠都無愧長安第一渠的美稱。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水渠遺址

正是清明渠、永安渠、龍首渠、黃渠和漕渠這些人工水利工程,將長安周邊八條河流的水資源引入長安,為長安營造出了一個充沛的用水環境,為這個世界大都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長安城的排水網絡

長安城的排水系統,是由無數條排水溝、散水渠、排水陶管、滲井、滲水坑、取水堰等設施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網絡,這些網絡遍佈全城,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的城市排水系統。

長安的排水系統,是和城市給水系統同時建造的。這個排水網絡十分先進,與今天大城市的排水網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長安城的排水系統分為雨水排水系統和汙水排水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基本上是獨立的兩個系統。今天的一些大城市,尚且無法做到雨水和汙水排水的分流,在唐代的長安城就已經實現了。這種先進的觀念和先進的技術,對現代城市排水也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

1、雨水的處理

長安的雨水排水系統,由收集、輸送、處理、排放四個部分組成,沿著長安大大小小108個市坊的道路兩側,都有排水明溝。這些排水溝的兩側均種植著楊樹,溝口略低於地面,呈半圓形,寬約一尺,溝底砌以磚塊,整個排水溝口大底小,便於收集雨水。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長安排水溝遺址

為了保證雨水入溝,在道路兩側都有一定的坡度,這種設計名叫“找坡層”,是今天城市排水系統常採用的辦法。這些收集雨水的明溝每隔數十米便有一個暗渠口,雨水進入水溝後,便可通過這個暗渠口進入暗渠中。

裡坊內各大街道和房屋周圍,都建有散水坑和滲水坑,這是在遇到暴雨時發揮作用的排水備用系統,可以將街道中心和房屋周圍的雨水儘快的彙集到明溝裡面。每一個排水渠都與主排水道相連,最終將雨水排入護城河。

那些離護城河較遠的裡坊和街道的雨水,會被暗渠送到一個個積水池中,再就近排入池塘、湖泊之中,或者經主排水渠進入護城河。長安城最大的積水池是位於城北的太液池,考古人員曾在2005年從太液池裡發現了三套唐找排水管道,可見這個排水系統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

2、汙水的處理

由於時代的原因,當時既沒有沖水馬桶,居民家中也沒有淋浴設備,長安的生活汙水比現在要少很多,所以整體上看,長安的汙水處理系統規模較小,也比較簡單。但那個時代就知道將雨水和汙水分開處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環保舉措,沒有超前的眼光和宏大的胸懷,是不可能做到的。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護城河

長安的汙水處理網由支管、主管和滲井組成,支管一般埋在各大里坊的建築物旁的地下。房屋裡面排出的汙水由這些管道來到磚砌的專用渠道,最後通往滲井。這些管道大多由陶土燒製,保證汙水在裡面不會滲入地下,只有到了滲井後,統一進行處理。

滲井是一個位於地下的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達三米以上,底部鋪著厚達一尺的粗砂礫,用來過濾淨化滲入地下的汙水。也有一些滲井會加入石灰、磚瓦殘片,目的都是加強滲井的過濾吸附能力。經過這種滲井過濾後的汙水,滲入地下後並不會對地下水造成太大的汙染,這已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汙水處理系統,對現代汙水處理也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五、水給長安生活帶來了什麼

“八水五渠”使得長安成為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城市,雖然她地處關中平原,但長安的百萬居民從來沒有為缺水煩惱過。

經過五條大渠引來的八條河流的清水,是長安的生命之泉,這些水通往全城各個角落,無論是居住的裡坊,還是商業的街市,都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

長安的居民們,用這些水建設了許多美麗的園林和池塘,大大的美化了長安的環境,也對長安的空氣淨化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長安不僅是政治之都,文化之都,商業之都,也是宜居之都。

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朝人如何解決她的供水和排水問題?

綠色長安

由於水資源豐富,長安的綠化率非常高,每條街道都是楊柳依依,媲美江南水鄉。特別是最寬闊的朱雀大街兩側,形成的是一條綠色的園林大道、森林大道。

發達的城取水和排水系統,並非長安一個城市獨有。其實在唐代的洛陽、建康、揚州等大城市,都有著發達的水處理系統。每個城市都依據自己的特點,因地制宜,將水與城市的生命力結合在一起,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唐朝的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也是設計最為合理、生活最為便捷的城市,雖然她擁有百萬人口,但是中國人民運用自己的智慧,將她建設得美麗端莊,這是盛唐氣象,也是每個中國人值得自豪的地方。

參考資料:傅熹年《隋唐長安洛陽的規劃》

王維坤《長安城的總體設計思想與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