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許宗合、劉孟博、張懷義/文

陳素貞/攝影

中慈寺即火燒寺,位於汝州市區東南二十五里許,汝南街道陳灣村西南,三山腳下蟒川河畔。因與蟒川鎮嚴和店村之西慈寺,小屯鎮時屯村之東慈寺(大明寺)相對應,故而有中慈寺之名,歷史上不同時期又有慈氏寺、東慈氏寺、三山寺等名稱。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中慈寺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明正德《汝州志》卷四寺觀記載,“慈氏寺,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僧清茂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建修廣生殿碑記》曰:“汝南有中慈寺,層巒聳翠,清流環帶,誠勝地矣。予嘗讀書扵斯,遍覽故碣,乃知為風穴下院,亦古□□催折於明初,複重修扵嘉靖,廟貌甚隆,神祠極多,不但如今之止有佛殿一所、伽藍殿三楹也。”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九古蹟記載,“三山寺,在在二里焦家村,舊名慈氏寺,創始無考,屢經重修”。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考“慈氏”者,即彌勒佛,彌勒佛在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因其常懷慈悲之心,又被稱為“慈氏佛”。唐代高僧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中慈寺清代以前的歷史,因碑石的損毀,現在已無從考證,僅傳說當時規模宏大,有四進院落,後因故寺廟被燒燬,便有了“火燒寺”這個名字流傳至今。清乾隆八年《重修慈氏寺碑》記載,“ □□舊有慈氏寺,歷年久遠,風雨損壞,幾使佛還西去,主持僧人照明日夜憂思。□□□焦玉玢、趙學書、任日政、馮繼宗、馬生祥、郭祥、趙文政七人,議及聖事,七人慨然共施銀十八兩,猶然不足,又協同募化四方善士,各施貲財,共成聖事。今功成告竣,□為勒石。”光緒《重修中慈寺閣殿宇並金妝神像碑記》記載:“光緒三、四年間,饑饉倍至,群盜四起,門窗被賊平毀。殿宇不蔽風日,牆垣傾頺,神像暴露,登眺者,未有不慨焉惜之。茲者有信士諸人,鹹集寺中,善念忽發,心懷重建,因而謀於主寺禪師,願出己資募化四方。凡殿宇之傾者,補之;牆垣之廢者,修之;神像之剝落者,金華之。”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據老年人回憶,解放前尚有一進院落,僧人三名,田產一百多畝,寺旁有和尚墳,東北角有石碑一通,後丟失不見。 民國時期中慈寺內,有大雄寶殿三間,東西朵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五間,門前蟒川河中臺地上,建有戲樓一座,每逢節慶便演戲酬神,蟒川河南岸,另有和尚院一處。院中舊有大槐樹一顆,上面掛有鐵鐘一口,後有人打算將鐵鐘盜賣,便趁黑夜進寺盜鐘,被人發現時鐵鐘已毀,因盜賣人家徒四壁無力賠償,眾人只好將其痛打一頓洩氣。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解放後中慈寺設為學校,附近幾個村的學生均在這裡上學,1958年,為便於領導各村生產建設,宗莊大隊曾設在寺內,此後各村自辦學校,寺內殿宇也被拆毀運走,一方古剎毀於一旦。當時宗莊運走的為東配殿,陳灣運走的為西配殿,牛莊運走的為山門。至國家恢復宗教政策時,中慈寺僅餘大雄寶殿尚好,現雖中慈寺重起香菸,然而院中破敗荒蕪,大雄寶殿的鴟吻脊花也於2010年被歹人盜竊,偶有香客慕名前來,觀之無不心傷。

汝州訪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