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明確融合發展方向 “10種業態10大路徑”前景無限

近日《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明確提出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的概念,這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是新時期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準確表述,也為深化“兩化融合”找到了正確方向和實施路徑,將深度影響我國產業融合進程——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臺和示範區,企業生產性服務投入逐步提高,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兩業融合成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業發展 |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明確融合發展方向 “10種業態10大路徑”前景無限

兩業融合怎麼融?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新時期“兩化融合”新方向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經濟服務化趨勢不斷深化,產業交叉滲透、融合共生現象不斷湧現,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產業融合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廣乾表示,《實施意見》首次提出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的概念。“兩業融合”是新時期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準確表述,集中反映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用下“兩化融合”的深刻內涵和本質屬性,為深化“兩化融合”找到了正確方向和實施路徑。

當前推進“兩業融合”還面臨著不少短板。李廣乾分析說,我國製造業主要從中低端產業起步,這些年來雖然在產業規模、經濟影響方面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高端、核心技術和產業仍然比較薄弱。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研發設計、創意和高端品牌建設等方面還需要提高。

“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通訊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重新構建信息化發展面貌。”李廣乾認為,面對這種形勢,我國除了華為等在移動通訊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外,其他多數領域仍然受制於人。同時,計算機、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以及工業軟件等領域,長期處於被動局面,成為“兩業融合”最大障礙。此外,高端人才也比較欠缺。

“《實施意見》出臺,將有利於激發兩業融合發展活力,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推動製造強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黃漢權說。

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

《實施意見》梳理提出了10種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的典型業態和模式,包括推進建設智能工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廣柔性化定製、發展共享生產平臺、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加強全生命週期管理、優化供應鏈管理、發展服務衍生製造、發展工業文化旅遊以及其他新業態新模式等。

李廣乾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未來,工業互聯網平臺既是“兩業融合”的典型業態和模式,更應該是“兩業融合”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依託。當前,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都還處於初級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起步不晚,但面臨問題很多,特別是在工業軟件方面非常薄弱,必須採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強工業軟件自主化建設。

在實施路徑上,針對製造業重點行業、服務業重點領域,《實施意見》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裝備製造業、汽車製造等重點行業雙向融合發展的10項可能路徑。

對此,黃漢權認為,兩業融合發展包括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製造化兩大方向。推動兩業融合,必須鼓勵企業根據行業領域特點,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自主探索和選擇。

例如:在推動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方面,注重差異化、品質化、綠色化消費需求,推動消費品工業服務化升級;在提升裝備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水平方面,推動裝備製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在完善汽車製造和服務全鏈條體系方面,加快汽車由傳統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升級……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和水平後,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由企業主導、市場驅動的必然產物,具有主體多元、路徑多樣等顯著特徵。鼓勵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符合產業融合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

黃漢權說。

釋放各類主體融合潛力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在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發揮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作用。這些主體既包括產業鏈龍頭企業、行業骨幹企業,也包括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平臺型企業和機構,以及其他各類主體。

之所以專門對企業主體作出規定,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兩業融合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消費升級的必然產物,兩業融合的業態、模式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催生、經過檢驗逐步形成,發展路徑需要企業結合實際不斷探索、自主選擇,推動兩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黃漢權分析說,不同類型主體融合發展作用也不盡相同。例如,華為等產業鏈龍頭企業,主要發揮其產業鏈引領作用,通過技術、產品、服務等領域持續創新,帶動配套、服務企業協同發展,實現全產業鏈高端躍升;寶武鋼鐵等骨幹企業,主要發揮其行業示範作用,通過先行探索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引導業內企業學習借鑑,避免走彎路;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主要發揮其貼近市場、機制靈活等優勢,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通過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小巨人”和“單項冠軍”;網易、小米等平臺型企業,主要發揮其整合資源、集聚企業優勢,構建以平臺型企業為中心、眾多企業參與的產業生態圈。

“融合發展雖然是企業自主行為,但也需要政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黃漢權指出,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對製造業、服務業採取相對分立的態度,往往就製造談製造、就服務談服務,在政策措施和管理體制上也有明顯差異。兩業融合實踐探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傳統的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提出了新要求。

孟瑋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抓好《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著力解決一批制約兩業融合發展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強化政策性創新,加大對各類市場主體的支持和引導力度。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11月19日報道,記者:熊麗,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