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墓誌銘是一份個人歷史檔案,對真實歷史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在《宋史》中,對宋神宗之弟趙頵的記載很少,但是《趙頵墓誌銘》卻十分詳實,雖然有歌頌美化之嫌,但仍可印證當時的歷史。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宋英宗有四個兒子,長子趙頊,次子趙顥,三子趙顏,四子趙頵。

這四個兒子中,長子即日後的宋神宗,三子趙顏早夭,在英宗繼位前便去世。

宋朝宗室的名字很具有中國人起名的代表性,宋神宗兄弟名字都是單字,且皆帶有“頁”字偏旁。

治平四年(1067年),三十六歲的宋英宗去世,時年長子神宗不過二十歲,幼子趙頵不過十二歲。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宋英宗

作為皇子和皇弟,雖然年幼,趙頵的地位就擺在那裡。

“封大寧郡公,進鄮國公、樂安郡王、嘉王。所歷官賜,略與兄顥同。更武勝、山南西、保信、保靜、武昌、武安、武寧、鎮海、成德、荊南十節度,徙王曹、荊,位至太尉。”

可以說趙頵和兄長趙顥不斷晉封,富貴已極。

除了富貴顯赫外,良好的皇家教育,使得老趙家的藝術細胞在他們兄弟二人身上充分地體現出來。

《宋史》記載:

“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始就外傅,每一經終,即遺講讀官以器幣服馬。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求善本。”

“頵端重明粹,少好學,長博通群書,工飛白、篆籀。”

這兄弟兩人都很聰明好學,沒有不良嗜好。尤其是工於書法,是個中好手。從宋太宗開始,宋代的多位帝王都擅長飛白書,這一點趙頵、趙顥可謂繼承了趙宋的優良傳統。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飛白書(唐代)

尤其是趙頵,善畫,善篆籀。

所畫墨竹圖,位置巧變,理應天真,作用縱橫,功齊造化,復愛狀鰕魚、蒲藻、筍籜、蘆花。雖居紫禁之嚴,頗得滄州(洲)之趣。筆意超絕,殆非學而知之者矣。”

“尤精篆籀,有盡六幅縑止書一字者,筆力神俊,可謂驚絕也。”

這是活脫脫的藝術青年的範。


二十歲的宋神宗繼位後,面對北宋因循不振的局面,他很想有所作為一番。

無疑,宋神宗是一個熱血青年,是這個年紀正該有的樣子。

但當時的北宋已然暮氣沉沉,朝中大臣多是保守因循。幸運的是,他最終找到了王安石,開始了北宋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王安石

在皇室中,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兄弟是自己的支持者。

但非常可惜的是,宋神宗僅有的兩個弟弟都反對變法,此外後宮的太皇太后、太后也都反對,宋神宗面對的壓力極大。

四弟趙頵並不支持神宗的變法,他選擇站在祖母和母親這邊,反對王安石變法。

皇帝希望變法,但宋神宗沒有得到至親的支持。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北宋吸取前代教訓,對宗室王限制極為嚴格,這使得北宋的王爺基本上不熱衷政治。

但是宋神宗的兩個弟弟不一樣,因為他們反對變法,在他們身邊自然聚集了一批大臣。

這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上嘗與二王擊球,戲賭玉帶,頵曰:“臣若勝,不用玉帶,只乞罷青苗、市易。”上不悅。

主持變法的王安石也是一個強勢的人物,他對反對者向來是要回擊的。

王安石安排手下上書說神宗的兩個皇弟已經成年,不應該在宮中居住了。

這更是激化了王安石與宗室的矛盾。

趙頵為了免除被人攻擊的口實,上書請求出宮居住,但是神宗不許。

“自熙寧至元豐,懇請避東宮居外第,力援古義,章數十上,神宗終不許。”

宋神宗努力緩和王安石和宗室及後宮的緊張關係,但是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他們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宋神宗

最終熙寧七年(1074年),宋神宗忍痛將王安石罷相。

這時期的趙頵表現得很活躍,“數上疏論政事”,大有大幹一場的架勢。

他這麼做倒是把自己王府的幕僚參謀們嚇得夠嗆。

他是宗室,如此干預朝政是不符合祖宗制度的。

於是王府的記室開始勸諫趙頵道:

“大王為天子弟,無狗馬聲色之好,遊心方冊,固是盛徳,而數幹廷議,非所以安太后也。”

作為天子的弟弟,沒有聲色犬馬的不良愛好,喜好讀書,又多次干涉朝廷政事,這可不是好事,不是太后希望看到的事。

王府記室說得很含蓄,“非所以安太后也”。其實不但是太后不安心,估計皇帝和執政大臣都會認為你難免會有政治野心的。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何況宋神宗的身體並不是很好。

聽了屬下的話,“王矍然亦悟”,趙頵冒了一身冷汗,最終醒悟過來。

他越線了。

於是他再也不論朝政。

“爾後惟求醫書,與其僚講湯液方論而已。”

趙頵以後只愛好醫學,和幕僚們也只討論藥方之事。

宋神宗聽聞此事後,下令予以褒獎。

“朝廷果賢其好古,降詔褒諭。”


其實促使他醒悟過來的還因為一件事大案——“李逢趙世居案”。

熙寧八年,有人告發李逢密謀反叛,牽連出趙宋宗室趙世居。

趙世居是宋太祖之子趙德芳曾孫, 案發後被認為

“結納匪人,議論軍事,懷挾讖語,尋訪天文變異、朝廷得失”,於熙寧八年四月被賜死,他的子孫被從族譜中除名,女眷都被勒令出家為尼。

宋神宗對此事極為重視,處置得也極為嚴厲,藉機將宗室中反對變法的趙世居及親黨清除,對其他宗室也是一個狠狠的敲打。

這其中包括嘉王趙頵。

因為趙頵府上的一個醫官劉育參與了謀反,他深怕因此獲罪。

好在宋神宗並沒有將此事進一步擴大。

自此嘉王趙頵老實多了。

趙頵蒐集了很多醫書藥方,還留有著作。當時很多人家都藏有他的藥方著作,算是造福百姓了。

《宋史》對此也記載道:

“頗好醫書,手著《普惠集效方》,且儲藥以救病者。”

不過政治風波並沒有徹底遠離他。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宋神宗

元豐末年,宋神宗病重,留在宮中的兩個弟弟“日問起居”,一個極大的機會擺在趙頵和趙顥面前。

皇帝病危,而東宮“衝幼”,而皇帝的兩個弟弟“皆賢王”。

從理論上二哥趙顥比趙頵更有資格,但是一切都存在變數。

長居皇宮,三十歲的趙頵是有很多機會最後一搏的。

北宋並非是沒有“兄終弟及”的先例的。

立孫子還是立其他兒子,擺在高太后面前的選擇其實很糾結的。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宋哲宗

而且神宗病危時,宰執大臣蔡確、邢恕就曾密謀高太后的侄子打算從兩個王爺中選擇繼承人的。

最終宰相王珪以“自有子,復何異?”立宋哲宗為帝。

邢恕後來曾在哲宗面前說高太后“有廢立謀”,因為邢恕被後來的宋高宗欽定為“奸臣”,他說的話被認為是“誣陷”,宋神宗病危的繼位風波真相已經修飾,很難理清楚了。


宋哲宗立為後,立刻恩准兩位皇叔出宮居住,“踢第咸宜坊,日親賢宅”,而且對母親高太后他也是“非大朝會 , 未嘗進見”,這其中未嘗是沒有什麼隱情的。

此後的趙頵安心做一個太平王爺,畫畫練字,研究藥方。

可惜,這樣的日子僅僅維繫了三年,他就一命嗚呼了。

一個宋朝王爺的人生:從“上疏論政事”到“惟求醫書”

趙頵墓誌銘

《趙頵墓誌銘》記載:

(元祐)三年七月戊申,薨於親賢宅之西位, 年三十有三。初,王寢疾,逾旬, 起居顏色如平時,一夕暴革,兩宮不及臨問。

三十三歲的趙頵暴病而卒,年僅三十三歲。

宋英宗及其幾個兒子都是英年早逝,或許有什麼遺傳病。

不過與《宋史》只記載趙頵三十三歲而亡相比,《趙頵墓誌銘》多出來的“一夕暴革,兩宮不及臨問”,無疑更加真實,更能讓人充滿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