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現在是晚上7點,冬季來臨,帶來了白晝時間的縮短。

遠去的秋季掃清了夜晚最後一朵雲,這是月明星稀的晚上7點。

冷冽的寒風的侵襲,使街道如同被冰凍後的湖面,波平如鏡,他穿過點點燈光,回到家中,習慣性的躺在床上。

各類媒體帶來的資訊應接不暇,他以一種近乎貪婪的姿態不斷刷閱,時間在不覺間流走,他突然驚醒。

“不能再墮落下去了,我要好好學習!”

於是拿出了那本書,隨手翻閱,皺緊的眉頭、飄忽的眼神,不斷調整的姿勢,無不在訴說著他的煩躁。

“一句話正過來反過來不斷地說,這麼多廢話,就不能言簡意賅一些嗎?”

憤然的將書本扔到一邊,抓向手機,又回到了那種孩童時代,對知識汲取的沉醉狀態。

13次、30分鐘、28天,正是這本書所經歷的一生。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他想要

舒適閱讀

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王梓坤

這麼多廢話,這是現如今,許多人的抱怨,在我們看一本職業理論型的鉅作,無須一個小時,便昏昏欲睡,立盹行眠起來。

就不能言簡意賅一些嗎?這是許多人的願望,最好是幾句話,就可以讓我們掌握相應的技能,我們無須投入精力,就可以輕鬆的獲得我們想要的。

廢話、言簡意賅,不過是我們在習慣了碎片化閱讀後,無法適應深層次的閱讀,那些需要投入精力、投入思考的深度閱讀,被我們內心深深的抗拒著。

因為現如今,我們追求的是閱讀的舒適性所謂是否理解、是否知道,我們對知識、事物的關注在於是否“聽過”。

由此電子化、語音化應運而生,它們的出現並不是為了更好地閱讀,而是將閱讀作為如同背景音樂一般的次級任務。

於是舒適化閱讀,成了我們成長的最大阻力。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這就是

舒適閱讀

離開了閱讀,只有瀏覽與便捷舒適的掃描,以微博代替書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傳播技巧代替真才實學,以吹噓表演代替講解探討,將會逐漸造成精神懶惰。——王蒙

舒適化閱讀帶來的電子書與語音書,並不是為了更好、更深入的多場景閱讀,而是希望通過以次級任務的方式,使我們可以在交往中擁有更多的社交貨幣。

“這本書我看過”

通過舒適化閱讀,淺嘗輒止地對書籍進行了解,或是直接通過精選句子來了解一本書籍,在社交時便有了炫耀的資本。

那麼書中的含義與觀點,自然也就不重要了;那麼書籍對思想的引導,自然也就不重要了。

舒適化閱讀,追求的不是言簡意賅的真理,而是簡單易取的淺層知識。


01 懶得看

拿起一本書,靜靜的觀看,積極的調動思維參與,隨著知識的獲取,而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忘卻了時間、忘卻了煩惱。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這種體驗,許多人已經多年沒有體驗過,經過數據調查顯示,每年閱讀10本以上紙質圖書的人群,僅佔10.2%;超過20本的僅佔4.1%,超過50本的便僅有0.9%。

實際上,這個數據由於被調查者的正向嚮往,可能是偏高的,真實、不經個人掩蓋的數據可能更為驚人。

而與之相較的是,人均每天接觸手機80分鐘,刷社交媒體、刷資訊媒體的舒適性閱讀方式,似乎才是現如今的主流。

書籍,自然是懶得看了。


02 懶得懂

不願意去看書,似乎並不是一件非常難以理解的現象,畢竟成年人,無須面臨集中性的考試,無須再關注考卷的分數,自然也就無須去正面自己知識的匱乏。

既沒有考卷分數的壓力,也沒有督促學習的老師,許多人求知、學習的動力,也就隨之結束了。

現實生活中,憑藉上學、工作後的經驗與技能,在一個普通崗位中已經可以遊刃有餘的工作,如果不去考慮升職,一生也便如此度過了。

那些通過媒體與淺度閱讀得來的知識,雖然只是皮毛,但所幸的是當社會群體大體如此時,也就沒有了被拆穿的風險。

沒有了外界的壓力,沒有了淺層知識被拆穿的風險、沒有內在動力,自然也就失去了相應的學習慾望。

習慣了舒適性淺度閱讀,自然也就懶得懂。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這不是

你需要的閱讀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成為閱讀的障礙。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閱讀的習慣——畢淑敏

未來的人類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總是看到各種科幻幻想,看到未來人類四肢退換,只餘一個碩大的大腦。

但實際上,在舒適化閱讀帶來的淺度思考狀態下,在娛樂至上年代,未來的人類不僅四肢退化,可能大腦也是退化的。

我們追求言簡意賅的舒適化閱讀,其實本質上並不是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而是一種惰性的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思考,獲得最多的知識。

這不會實現,如今我們每個人都在接受巨量的信息衝擊,我們雖然聽到、看到了許多事,也僅停留在聽到與看到。


01 閱讀習慣

如今,想要進入深度的閱讀,可能比以往手機、網絡興起之前,更為困難,因為信息的衝擊,我們的閱讀習慣已經在改變。

“像掃描機一般的一目十行,快速的掃描整個頁面”

由於網絡中獲取到真實並且有深度、觀點的信息已經越發困難,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了在舒適化、淺度的閱讀。

“被段子取代的文章、被營銷覆蓋的知識、被技巧替代的寫作”

由於如今對流量的追求,我們的大腦已然越來越為懶惰,既然網絡中的信息,只能帶來娛樂價值,而沒有知識價值,那麼閱讀的深度也就不被注重。

甚至連以娛樂為載體的意志遊戲,都只能蜷縮在網絡中的一角,為那些快速、刺激、無須大量腦力的遊戲讓行。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02 外界干擾

除了閱讀習慣的改變,我們想要進行深度閱讀, 還必須面臨外界的信息干擾,需要不斷地抵抗閱讀的本質變化。

“打開APP,選中一本書,深入閱讀過程中,提示你打開7天,可獲贈會員一個月”

打卡、書友圈、會員獎勵、書籍獎勵,無數種外界干擾在不斷的侵襲著我們,我們對閱讀的樂趣建立,將更為困難。

沐浴在午後的陽光中,泡上一杯茶,聞著書本的墨香,徜徉在書中世界,讓時間自然的流失,而產生的知識獲得感與自身的成就感。

這種狀態,已經愈發的難以進入,在現有情況下,可能我們剛剛打開APP,就彈出了書友圈更新了5條精華,在書籍的精彩地點,又佈滿了精彩批註。

於是我們時常出戏,時長去跟隨app的思想改變行為,不斷的被引導點擊,最終讀書已經不是希望獲取知識。

而是在書友圈、朋友圈進行一場關於炫耀的比賽。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03 以面帶點

以點帶面,是深入一個知識點,以此作為基準點,對前因後果、影響因素、相關知識進行延伸,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知識庫。

理論知識,可以為自身所有技能類知識提供“為什麼”,但理論知識往往是難以獲取的,它需要大量的例子與講解,才能使人瞭解通透。

以面帶點,則是技能類知識,相對容易獲取,提供的是一種不顧理論的解決辦法,完全取決於作者的理論知識進行產出。

在舒適化閱讀的情況之下,由於思維的惰性,我們越來越難以去獲取理論知識,而是偏向於一句話、兩句話可以說明的技能知識。

“業績出現下滑,可能並不是員工不努力導致的,而是市場環境、競爭產品等多種因素”。

技能上的知識是無法抵抗環境變化的,我們經常說的“慣性滑行”便是由於沒有理論而只掌握了技能所導致的。

由於沒有理論的支撐,當事物,環境產生變化時,應對的技能與方式,自然也就失去了效應。

以面帶點,追求技能型知識,雖然自己知道了許多事情、許多現象、許多理論,似乎什麼都懂,什麼都瞭解。

但由於沒有形成體系,當變化開始時便變得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瞭解。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產生差距的

信息勢能

我到處尋找安寧,卻無處可覓,只有在獨自閱讀一本小書時,我才得到了安寧——托馬斯·厄·肯培

段子、毒雞湯、營銷廣告、吹噓表演、傳播技巧,充斥互聯網之中,每個人都面臨更難的篩選、更多的干擾,舒適化閱讀大行其道,便失去了追求、研讀的興趣。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關注點、興趣點自然也會不同,而關注點興趣點的不同,則帶來了每天收穫信息的不同。

每天,我們都處於巨量的信息衝擊之下,大腦的精力限制,使我們自然不會都去逐行逐句的閱讀,我們會有選擇、有判斷地對信息進行篩選。

“情感故事,一目一行的閱讀;乾貨知識一目十行的略過”。

根據我們的關注點與興趣點的不同,我們實現了慣性快速的信息篩選機制,而這種慣性,則對我們每天收穫的知識信息起到重大作用。

如果我們只關注段子與搞笑視頻,那麼經過日積月累的量變,因興趣點的信息慣性,我們將與那些關注知識的人產生巨大的差距。

同樣是舒適性閱讀,我們由於興趣點的不同,也產生了信息獲取的高下之分,在現如今的情況下,在多種的外界因素與主觀因素的影響之下,許多人產生了閱讀障礙。

在外界干擾與主觀束縛的狀態下,強迫性的進行深層閱讀,是不現實且充滿痛苦的,那麼, 我們完全可以從舒適性閱讀中的高知識收穫區域開始。

“頭條的精選頻道、青雲計劃獲獎榜單”

可以在今日頭條相應的高幹貨板塊進行相應的興趣點類閱讀,比如喜歡看穿搭,與其看其他信息媒體充滿營銷的資訊,不如看今日頭條精選的乾貨知識。

通過這種符合興趣點的乾貨知識獲取,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閱讀層次,最終自然而然的打破閱讀障礙。

由淺至深的興趣性閱讀,最終使興趣閱讀,停留在深水區。


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荒廢

計時20分鐘,那個人坐直了身體,閉上了眼睛,3秒後,他以一種虔誠的方式捧起了手機。

20分鐘、30分鐘、1個小時、2個小時。

由十行、七行、五行、一行,到逐字逐句的閱讀。

那個人每天坐直身體的時間越來越長,五官的糾結在不斷得到伸展,最終面露平和。

他重新拿起那本書。

賦予它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