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移行陸續啟動 交行變更部分理財產品管理人

銀行理財子公司移行工作陸續啟動,11月25日,交通銀行發佈《關於變更部分理財產品管理人的公告》稱,首批移交理財產品將於12月22日(移交當日)移交由交銀理財管理。交通銀行也成為首批開啟移行的國有大行之一,早在10月21日、10月16日,工商銀行就先後發佈兩則公告率先啟動理財產品的遷移工作。在分析人士看來,商業銀行通過理財子公司專業從事理財產品發行等是大趨勢,投資人在投資時需充分考慮產品屬性及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儘量避免產生不合實際的剛兌心理。

交行遷移21款理財產品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商業銀行應當通過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交通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交銀理財已於2019年6月成立。交銀理財作為交通銀行全資子公司,專業從事理財產品發行、投資管理、理財顧問和諮詢等相關業務。

據瞭解,交通銀行該批移交理財產品所對應的理財產品合同及相關理財文件項下,由交通銀行作為理財產品管理人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於移交當日自動、全部轉由交銀理財承繼,理財產品管理人相應變更為交銀理財。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交通銀行第一批移交給理財子公司的共有“得利寶私銀”系列、“沃德穩享”系列、“沃德睿享”、“私銀欣享”四大產品,共計21款,其中“沃德穩享”系列共有12款,“得利寶私銀”系列共有7款,“沃德睿享”和“私銀欣享”各1款。

該行表示,在移交過程中,交銀理財將履行登記手續,投資者可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到相關產品信息。同時,為了充分保障客戶利益與投資安全,交銀理財將自動為移交產品的持有客戶開立份額登記賬戶。交通銀行表示,為保障理財產品整體平穩、健康、合規發展,前期由交通銀行發行的部分理財產品將移交由交銀理財管理,理財產品移交工作將分批有序進行,理財產品合同於移交當日同步更新。

對交通銀行母行遷移理財產品的舉措,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分析認為,理財新規頒佈後的落地進程中,處理舊業務、發展新業務成為了理財子公司有序展業的重點。“管理人”的變更就體現了這種新舊轉換的過渡工作。交銀理財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透露稱,交銀理財採用委託管理的模式,對母行存量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進行管理。目前母行整體理財業務保持穩定發展,將按照監管的過渡期要求,進一步加大存量理財業務的轉型力度。

理財子公司移行提速

交通銀行不是孤例,早在10月21日、10月16日,工商銀行就先後發佈兩則公告宣佈啟動理財產品的遷移工作。該行在10月21日公告中稱,根據國家金融監管政策的要求,前期由該行發行運作、符合以上監管要求的理財產品及相關配套服務,將統一移行至工銀理財運作管理,理財產品管理人相應變更為工銀理財。同時,相關投資管理、運行支持、風險控制團隊也將移行至工銀理財,產品說明書及理財產品協議書等將一併更新。據瞭解,本次工商銀行共有182款理財產品進行管理人變更與移行,其中155款個人和27款法人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工銀博股通利”私募股權專項類、“鑫得利”固定收益類、全鑫權益鑫尊利系列、“添利寶”淨值型、鑫穩利-聯動系列、“月聚月盈”專項資金理財、如意人生“鑫穩利”以及法人恆睿系列等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落地一年多以來,伴隨著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新品不斷亮相的同時,剛兌型產品正在加速退出,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早在11月12日,交通銀行就發佈公告表示,為落實監管要求,將於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從產品屬性來看,該理財產品屬於預期收益型的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與此同時,交通銀行還“下線”了“得利寶·天添利”C款、“得利寶·天添利”C款(至尊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得利寶·天添利”D款好生意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薪金版5款保本理財產品,原因同樣為“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

除“淘汰”不符合要求原則的理財產品外,為落實監管要求、實現理財業務的風險隔離,啟動理財子公司移行工作也將陸續開展,理財子公司正式承接母行存量產品已經成為必然事件,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理財新規”,銀行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存量理財產品進行整改計劃。經董事會審議通過並經董事長籤批後,報監管部門認可後即可進行。監管明確了“對於提前完成整改的銀行,給予適當監管激勵”,所以,銀行業有動力去提前完成產品向理財子公司的遷移。

移行對投資者影響不大

移行是否會對投資者帶來影響?黃大智提到,“雖然產品管理人由銀行變為理財子公司,但對於投資者而言,並不會有實質性的變化。收益仍遵從原產品合同規定,購買和贖回也不會有實際的變化。”工商銀行此前也指出,產品管理人的政策性變更與相應產品移行,不會對產品投資運作產生實質性影響。

但需要關注的是,根據“資管新規”,銀行資管業務的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末,市場用戶對收益不確定的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不夠高。上述交銀理財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目前過渡期尚未結束,存在預期收益型(老產品)和淨值型(新產品)共存的局面,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過程中,投資者的購買習慣需要時間來扭轉,投資者教育更是長期持續的過程。

“這樣新舊轉換的銜接工作主要集中於金融機構後端,投資者不易被感知到。”蘇筱芮強調稱,但投資者需要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商業銀行通過理財子公司專業從事理財產品發行等是大趨勢,投資人在投資時需充分考慮產品屬性及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儘量避免產生不合實際的剛兌心理。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