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大同是山西省最北部的一座地級城市,控厄晉、蒙、冀三省之交通,地理位置重要,因此而成為漢明等王朝的邊疆重鎮、北魏王朝的百年國都以及遼金兩朝之西京所在,是一座在歷史上極具戰略地位的長城沿線重要城市,並憑其一朝首都、兩朝陪都的“履歷”而躋身所謂“中國九大古都”。到了近現代,大同以成為山西省向全國輸送煤炭的重要煤炭能源基地,並形成了以煤炭為核心的重化工產業。近年來,隨著大同古城建設與博物館體系建設的逐漸完成,大同憑藉其厚重的歷史積澱、豐富的文博資源,迎來了以歷史文化為主的旅遊業新發展機遇。

現如今的大同市,下轄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新榮區、左雲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等“四區六縣”,那麼這“四區六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從中我們又能發掘出怎樣的歷史訊息呢?且看寒鯤為您一一道來: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2018年調整後的大同行政區劃與2018年調整前的變動之處示意圖

平城區:秦漢北魏平城縣

【平城區】是大同市在2018年初行政區劃調整中新設置的一個政區,它的前身是1979年-2018年間的【城區】,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直接”,大同的市區所在曾經一度被稱為【城區】。在整個山西省,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把與【礦區】相對的市區稱為【城區】,比如【陽泉市城區】、【長治市城區】,大同作為一座產煤城市,也設置了【礦區】與【城區】。

【平城區】雖然是設置於2018年的新政區,但【平城】這個名稱相當古老,它正是【大同】在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名字,早在秦朝統一中國並推行郡縣制的時候,如今的大同平城區(主城區)一帶就設置了【平城縣】,秦、西漢、東漢、北魏等四個時代,【平城縣】都是如今大同主城區一帶的基層政區名稱。所以,大同市在2018年初的行政區劃調整中,恢復【平城區】的建制,其實也是對大同城市歷史的復古式致敬。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公元5世紀時的北魏京畿地區

雲岡區:雲岡石窟

【雲岡區】也是大同市在2018年初行政區劃調整中新設置的政區,它的前身是1954年-2018年間存在的【南郊區】以及1970年-2018年間存在的【礦區】(礦區被南郊區“包裹”),顧名思義,【礦區】正是大同煤炭產地所在,也是大同市礦務局之所在,南郊區則是與北郊區、城區相對的一個位於以城礦兩區核心的大同市南部的【郊區】。而之所以在2018年被改稱為【雲岡區】,正是因為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位於該區,從【礦區】+【南郊區】到【雲岡區】,基層政區命名的改變恰恰反映了大同市從煤炭經濟向旅遊經濟轉型的發展趨勢,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大同城城市範圍的不斷擴大,以至於原本的【郊區】都已然不再是名副其實的郊區。

【雲岡石窟】最初並不被叫做【雲岡】,而被叫做【武州山石窟】或【武周山石窟】,直到明代嘉靖年間,【雲岡石窟】之名方才出現。【雲岡】二字可能是對石窟周圍的【山岡】的形容與推崇,表示這些【山岡】與【雲氣】相伴,或有【雲間山岡】之意。明代中期→雲間山岡→雲岡石窟→雲岡區,【雲岡區】之名便是這麼個來歷。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雲岡石窟第20窟大佛

雲州區:唐代雲州

【雲州區】的前身是1964年-2018年間的【大同縣】,【大同縣】與【大同市】同名,本是大同城區的【附郭縣】與【郊縣】,在1964年-1971年間大同縣政府與大同市政府同在大同城內,是名副其實的【附郭縣】,1971年後【大同縣】政府遷往西坪鎮,正式成為與大同市同名的【郊縣】。【大同縣】在2018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中,之所以改名【雲州區】,除了行政建制上的【撤縣改區】外,也像【平城區】的啟用一樣,有向大同歷史致敬的意味在裡面。

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向今日的土默特平原(呼包地區、也即敕勒川)拓張,並分別設置了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三郡,三郡分別以如今的托克托縣、右玉縣、蔚縣三地為核心,管轄著如今的呼包地區、大同地區、朔州地區、冀西北地區,秦漢時期繼承了趙武靈王設置的這一基本格局。漢末天下大亂,勾注山(今雁門山)以北的土地逐漸被拓跋鮮卑領有,原先設置的郡縣單位在公元215年正式被曹操主持的許昌朝廷內遷到今日的忻州地區(忻州的定襄縣、繁峙縣、雁門關、雲中山等地名均是此時遷入)。【雲中郡】則被拓跋鮮卑重新設置在其早期國都盛樂城(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附近。到了唐代,【雲中郡】治所被遷移到了今日的大同市區,大同也便在唐代開始有了【雲中】之名。

由於唐代的地方行政,經常在【州】與【郡】之間來回搖擺互換,所以【雲中郡】在唐代從常常被改為【雲州】。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為了取得契丹人的支持,直接把以今日大同、北京為核心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北宋一朝始終念念不忘【燕雲十六州】,其中的【雲】便是指當時被叫做【雲州】的大同城。所以,【雲州區】之名直接源自唐宋時期的【雲州】、間接源自漢魏時期的【雲中郡】。而且,【雲州】恰恰是【大同】之名出現以前的大同第二曾用名,平城、雲州、大同,分別代表了大同作為一座城市,在秦漢北朝、唐代、遼金元明清等三個階段的歷史。

新榮區:新榮村

【新榮區】在建國以前一般是歸【大同縣】與【左雲縣】管領,建國以後逐漸單獨“建區”,1970年建立與【南郊區】相對的【北郊區】,1972年以【北郊區】區政府駐地——新榮公社(1958-1984)之新榮為名,改稱【新榮區】,歷經多次鄉鎮歸屬之調整方才於2018年徹底形成今日之規模。也就是說,【新榮】之名源自【新榮公社】及公社與鎮政府所在之【新榮村】,與【陽泉市】的得名相同,【新榮】應是取其字面含義。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大同下轄“四區六縣”示意圖

左雲縣:大同左衛+雲川衛

【左雲】是一個合併地名,而且是典型的明代長城沿線衛所合併而成的地名,【左】是指【大同左衛】,【雲】是指【雲川衛】,二者均是明代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下轄的軍事組織——衛。【大同左衛】設立於公元1392年,起初駐地是在大同城內,與大同右衛一道負責大同城及其附近的防衛工作,公元1410年改駐“朔衛城”(今左雲縣城);【雲川衛】設立於公元1393年,起初駐地是在和林格爾縣的土城子(也就是北魏舊都盛樂城所在之地),公元1449年受到土木堡之變影響而遷往“朔衛城”,【大同左衛】與【雲川衛】當年便合併為【左雲衛】。公元1725年,清朝改名存實亡的衛所編制【左雲衛】為【左雲縣】,【左雲縣】從此沿用了下來。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左雲縣摩天嶺長城

陽高縣:陽和衛+高山衛

【陽高】也是一處與【左雲】一樣的明代衛所合併後形成的地名。【陽】是指公元1393年設置的【陽和衛】,【高】則是指同年設置的【高山衛】,【高山衛】本來位於大同市雲岡區的高山鎮,公元1403年被遷往河北保定境內,公元1426年被遷往【陽和衛】城,遂與【陽和衛】同城駐紮。公元1646年,清朝將兩衛合併,正式建立【陽高衛】,公元1725年也在清朝推行的“撤衛改縣”行動中被改為【陽高縣】。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陽高縣守口堡雪景

天鎮縣:天成衛+鎮虜衛

【天鎮】與【左雲】、【陽高】一致,也是明代衛所合併後形成的地名。【天】是指遼代設置的【天成縣】,在明代被改製為的【天成衛】(依然是1393年);【鎮】則是指1393年明朝設置的【鎮虜衛】,其駐地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和林格爾縣南大紅城,【鎮虜衛】原本與【雲川衛】相鄰,也是在1449年受到土木堡之變影響而內遷,並與【天成衛】一同駐紮在【天成衛】城(也即今日的天鎮縣城)。公元1650年,清朝合併兩衛為【天鎮衛】,公元1725年,改【天鎮衛】為【天鎮縣】。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天鎮長城

渾源縣:渾河源頭

【渾源】在唐代以前主要被稱為【崞縣】,隋唐之際【崞縣】之名被遷往今日的原平市崞陽鎮,併成為原平市在唐代以後、建國以前的主要名稱。【渾源】在唐代開始方才被稱為【渾源】,這是因為【渾源】是渾河的源頭,渾河則是桑乾河的支流。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渾源縣永安禪寺傳法正宗之殿

靈丘縣:趙武靈王的陵丘

【靈丘縣】的建制極早,而且基本上沒有怎麼改過名稱,它始建制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的公元前196年,當時便以趙武靈王最終在此處下葬並留有“封丘”(陵墓封土所形成的陵丘)為由,被命名為【靈丘】。在如今的靈丘縣城內仍有【趙武靈王墓】存在,現為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趙武靈王墓前趙武靈王雕像

廣靈縣:廣佈山陵

【廣靈】在戰國、秦漢、北朝時期主要被叫做【平舒】,並設置了【平舒縣】,隋唐時期並未設縣,歸周邊的靈丘、靈仙(蔚縣)、廣昌(淶源)等縣管領。五代後唐與遼代均在此處設置【廣陵縣】,取【廣佈山陵】之義,與揚州的舊稱【廣陵郡】同名同義,只不過揚州之“廣陵”是指【廣佈丘陵】。金代之後,【廣陵縣】才被改稱為【廣靈縣】。如今在網絡上比較流行的【廣靈泉】之說法,私以為應該是金代以後望文生義附會出來的。

山西史地:大同市下轄各縣區現行名稱的來歷

廣靈縣六稜山

以上便是大同市現行行政區劃所轄“四區六縣”的得名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