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組合的服務器,是未來數據中心的首選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服務器越來越多的被人熟知,這個看起來“冷冰冰的大傢伙”,正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可組合的服務器,是未來數據中心的首選嗎?

​你刷過的每一條抖音短視頻,看過的每一篇新聞,朋友圈點過的每個贊……背後都離不開服務器的支撐。

如今服務器的發展已經有幾十年了,在這期間,服務器經歷了不斷的演化升級,形成了當前的服務器體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服務器的那些事。

服務器第一階段:助力人類登上月球

1946年,這一年對於人類的計算機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它揭開了科學計算和人類信息技術的新紀元。

由於當時電腦的元件採用的是電子管,所以整個計算機非常巨大,並不適合個人應用,更多的是應用到一些科研領域。

在1964年,IBM開發出了System 360大型機,它被稱為第一代服務器,採用的是集成電路設計。這讓計算機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每秒鐘達到了100萬次,但是其價格非常昂貴。

可組合的服務器,是未來數據中心的首選嗎?

​大型機協助美國太空總署建立阿波羅11號的數據庫,完成了航天員登錄月球的計劃。

在1965年,DEC公司開發了一款PDP-8小型機,掀起了一場小型機革命。這臺小型服務器體積變小了、更加易用、價格也更便宜,深受用戶喜愛,推動了服務器技術的進步。

當然,那個年代的小型機並不等同於今天的小型機。今天的小型機,是指計算機技術發展到90年代,由原來的大型機衍生出來的一種針對中小企業低成本的Unix服務器,這類服務器通常採用RISC CPU和Unix操作系統,因此國外將其分類為Unix服務器。

服務器第二階段:x86的騰飛

從80年代到90年代,服務器市場一直是RISC陣營牢牢控制。不論是IBM的Power,還是SUN公司的Sparc,都曾是市場的絕對統治者。大型機、小型機的名字也在這個時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可組合的服務器,是未來數據中心的首選嗎?

​而在1989年,服務器市場迎來了歷史性的變化。Intel成功將Intel486 CPU推廣到了服務器領域,由康柏公司生產了業界第一臺X86服務器。Intel這一創舉讓服務器變得低廉。

相比於大型機和小型機,x86服務器的體積更小,價格更低。更重要的是,隨著英特爾的強大,x86服務器的生態越來越完善,標準越來越統一,讓企業應用遷移越來越簡單。

並不像大型機和小型機各自為政,互不兼容,x86服務器讓很多軟件應用很難得到靈活的遷移。

從90年代至今,x86服務器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尤其是對於小型機市場衝擊非常嚴重。

如今,x86服務器近乎統治了整個服務器市場。除了大型機在一些關鍵業務中仍在應用,曾經叱吒風雲的小型機廠商們要麼轉型,要麼被收購,要麼倒閉。

進入移動和雲計算時代之後,雖然英特爾在PC和移動市場受到了ARM等新技術的挑戰,但是在服務器市場,英特爾的x86服務器依然一家獨大,其他廠商的處理器很難挑戰它的統治。

服務器第三階段:可組合應對未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x86服務器在數據中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應用的多樣性,刺激著x86服務器不斷進步來滿足需求。

那麼服務器的下一階段,將如何發展呢?答案就是可組合基礎架構。

隨著軟件定義的發展,軟件定義數據中心的誕生,不同廠商的x86服務器的差異化也越來越小,這有利於大型數據中心的應用,讓不同廠商的服務器能夠滿足數據中心不同的需求。

可組合的服務器,是未來數據中心的首選嗎?

​可組合基礎架構(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即構建類似雲的基礎架構的想法,其中所有數據中心資源彙集到一個池中,應用程序可以最快速有效地從中獲取到其運行所需任何內容。

當你不再需要這些資源時,它們會重新進入池中。這不是虛擬化操作系統,而是將其與底層硬件區分離開來。可組合的好處就是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構建不同的需求,在大幅降低自己運營成本的同時,提供業務的靈活性。

真正的可組合性,要求底層數據中心基礎架構能夠被解耦,分解為其組成部分。因此,處理器、存儲類內存、加速器和網絡等資源,是以臨時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並可根據軟件應用程序的要求即時“組合”。

當然,這項技術在今天根本不可能實現。但對於可組合的發展,無論是國外的HPE, Dell,還是國內的華為、浪潮、聯想,都在密切關注這方面的發展,而它們的產品也越來越來越向著可組合的形式發展。

相信不久的將來,可組合的服務器將成為企業數據中心的首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