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範:村支書官不大 但責任無限大

“村支書‘官’不大,但責任無限大”

——記全省“千名好支書”、衡水市桃城區趙圈鎮前鋪村黨支部書記張國範

张国范:村支书官不大 但责任无限大

衡水市桃城區趙圈鎮前鋪村黨支部書記張國範(中)和村幹部一起查看穀子長勢。(資料片)記者 焦 磊攝

前鋪村變了。一個曾經髒亂不堪,出行困難的窮村,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美麗鄉村”。

鄉親們說,前鋪村能有今天,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國範。

放棄日進斗金的生意,13年如一日,張國範懷著一顆秉公為民的初心,憑著拼勁、闖勁和韌勁,帶領村民一起,讓窮村舊貌換新顏,走上了富裕路、幸福路。

“對我而言,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咱是個村官,更是名黨員,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人生的最大榮譽。”張國範說。

渠通了,群眾的“心路”也通了

2006年,張國範的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老支書韓運栓找到了他。

當時,前鋪村600多名村民就靠著1000多畝地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村裡還欠下了一大筆債。而30多歲的張國範在商場打拼數年,一年已經能有幾十萬收入。

“咱們村的情況你清楚,你年輕有幹勁,又見多識廣,肯定能把前鋪搞好。”韓運栓開門見山說明來意。

“叔,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農村工作“費力不討好”,“幹好了不容易,幹不好落一身埋怨”,從家人到朋友,沒一個支持他。而張國範猶豫不是怕落埋怨,而是怕幹不好,辜負了老支書和鄉親們。經過一夜的深思,最終張國範毅然決定,回村!“一個人富不算富,我要帶領全村人一起致富!”

這一年,村委會改選,張國範當選為村主任。儘管有思想準備,進村入戶後,張國範還是心頭一震:地貧、村貧、人貧,人均純收入多年徘徊在2000元左右,村集體一窮二白,還有3萬多元外債。

前鋪村是個傳統的農業村,但灌溉難卻始終是困擾村民的難題。修渠成為張國範上任後的第一個考驗。韓運栓清楚地記得,當時村裡沒錢,張國範就自掏腰包;沒人,他們就帶頭扛著鐵鍬去地頭挖渠,一干就到深夜。冬去春來,上游河水順著新修的溝渠流進了地裡,新上任的張國範也走進了村民的心裡。

2012年,村兩委再次選舉時,張國範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這是我這輩子得到的最高榮譽。”回想起當選那一刻,張國範仍激動萬分。

讓群眾富起來,讓鄉村美起來

前鋪村是傳統的農業村,怎樣使村裡經濟得到發展,群眾增收致富,一直是張國範思考的問題。

“如果大家信得過我,我就保證讓大家掙上錢,賠了算我的!”張國範言之鑿鑿。

2007年,張國範帶著幾名村民代表到周邊村鎮考察取經,踏上“求學路”。選產業、定方向,基於村民有養殖經驗,經村班子集體商議,選定養殖業作為前鋪村第一個致富項目。

消息傳出,僅靠幾畝薄地種糧的48歲村民李俊志動了心。“有什麼困難,我來想辦法,只要你用心幹,肯定能摘掉窮帽子。”張國範將養殖區通了水電,又聯繫了磚廠,親自幫李俊志蓋起了豬舍。經過精心餵養,當年的4頭生豬,7個月出欄就掙了近萬元。

曾經廢棄的荒地,成了村民們致富的“金地”。如今,與李俊志一樣入駐養殖區的12戶村民,靠著特色養殖,每年收入十幾萬,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除了特色養殖,張國範還動員村民將土地流轉開展穀子、苗木種植,2013年,他又相繼引進永興駕校、祥通物流公司等項目,讓村民們增收致富的同時,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0元。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張國範不忘用之於民。“整治村容村貌,讓前鋪村敞亮起來”,在張國範的動員號召下,前鋪村出現了男女老少在大街上熱火朝天干的場景。

如今,前鋪村煥然一新。泥濘的小土道不見了,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房前屋後的私搭亂建沒了,變成了整潔漂亮的小廣場;村南的廢棄麥場成了村民休閒廣場和公園……

“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多大勁,我都使出來!”

村民之難,就是張國範之憂。張國範總是說,村支書“官”不大,但責任無限大。

農村工作,面廣事多,誰家生活困難需要定時關注;誰家有殘疾人員需要什麼器械;誰家孩子在哪裡上學成績怎樣……前鋪村家家戶戶的具體情況張國範都瞭然於心。不久前,村民張春明兒子發生車禍,張國範半夜趕到醫院,樓上樓下忙著辦手續,還墊付了醫藥費;誰家有了紅白事,他總是親自開車忙前忙後……幫村民找致富項目,為村裡建衛生室跑手續,車子來回拉材料,張國範沒在村裡報銷過一分錢。

如今,在前鋪村,60歲以上老人的新農合參保費、每家每戶的自來水費全部由村裡支付,每年家家戶戶還能享受到村裡發放的米、面等福利,村裡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統一操辦村內的紅白事……

“有事找張書記”已成為村民們的口頭語,村民們樸實的讚譽,在張國範心中尤為珍貴,“這些事都是咱分內的事,必須做好。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多大勁,我都使出來!”(河北日報 記者 焦 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