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腹悶痛、四肢睏倦、泛惡欲吐,中醫:脾虛溼困,應健脾利溼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並能統攝血液的運行。

脾為太陰溼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陽氣為之主,脾的運化功能障礙,主要是由於脾的陽氣虛損,失於升清,運化無權所致。脾的統血功能,實際上是脾的陽氣固攝作用的體現。

所以脾的病理變化以脾之陽氣失調為主。脾的陽氣失調主要表現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溼中阻等幾個方面。

脘腹悶痛、四肢睏倦、泛惡欲吐,中醫:脾虛溼困,應健脾利溼

什麼是脾虛溼困?

脾虛溼困指因飲食不節或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引起脾運化水溼功能失常,以致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納呆便溏,頭身困重,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短黃,大便溏稀或者洩瀉,婦女黃白帶下等症。

脾病氣虛為本,溼困為標。脾主運化水溼,脾虛則水溼不運而困於脾,又反而影響脾之運化,故脾虛溼困是由脾虛導致內溼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

其臨床特點是:除具脾氣虛徵象外,尚有脘腹悶痛、四肢睏倦、納食減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噁心欲吐、大便不實,甚或浮腫,苔白膩等病理現象比較突出的病理改變。

脘腹悶痛、四肢睏倦、泛惡欲吐,中醫:脾虛溼困,應健脾利溼

脾虛溼困辨證調理:

1、脾虛溼困引起的痞滿

因飲食不節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等引起脾氣不足,脾陽不振,脾失運化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臨床症狀為胸脘痞滿,噁心欲吐,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舌體胖大,質淡,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

調理方向:健脾除溼化痰,理氣寬中。

2、脾虛溼困引起的嘔吐

多因素體脾胃虛弱或者病後體虛,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受納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停積胃中,上逆為嘔。

脘腹悶痛、四肢睏倦、泛惡欲吐,中醫:脾虛溼困,應健脾利溼

臨床症狀為嘔吐清水痰涎,頭眩心悸,胸脘痞滿,不思飲食,或嘔而腸鳴有聲,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調理方向:溫化痰飲,健脾和胃降逆。

3、脾虛溼困引起的洩瀉

多因長期飲食失調,勞倦內傷,久病纏綿,脾氣虧虛,運化水溼功能下降,水谷清濁不分從而導致洩瀉。

臨床症狀為大便時溏時洩瀉,反覆發作,略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即可增多,夾見不化水谷,飲食減少,脘腹脹滿不舒,面色少華,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弱。

脘腹悶痛、四肢睏倦、泛惡欲吐,中醫:脾虛溼困,應健脾利溼

調理方向:健脾淡滲,利溼止瀉。

4、脾虛溼困引起的水腫

因久病纏綿,或素體脾胃虛弱導致的脾健運失司,不能制水,致水溼停聚氾濫,出現的水腫等症狀。

臨床症狀為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四肢重,小便少,伴見面色不華,納少便溏,少氣神疲,脘腹脹悶,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濡滑。

調理方向: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應該注意些什麼?

注意飲食健康。

積極修加各種有益的健身活動,提高身體素質。

脘腹悶痛、四肢睏倦、泛惡欲吐,中醫:脾虛溼困,應健脾利溼

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保證充足而良好的睡眠,生活、工作從容不迫而不過度緊張。

適應自然變化,注意腹部保暖。

脾胃功能素虛者,可採用藥兜保暖,結合腹部自我按摩。


※重要提示:

1、圖文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2、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3、有任何不明白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