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探祕:28個字1600年,揭祕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1928年6月4日的清晨,東邊一絲霞光剛剛露出,“嗚”的一聲長鳴,從北平開來的一列火車駛入瀋陽西郊一個叫皇姑屯的小車站,忽然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傳來,接著火光沖天,一列車廂被炸了起來。而這節車廂裡坐著的正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張作霖。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當天上午九點,北平故宮博物院的院長辦公室裡,桌上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一位五十左右的男士拿起電話“喂,什麼!......”放下電話,這個男人的頭上已經滲出了一頭冷汗,一幅非常震驚的表情,目光緩緩看向牆角的一個保險櫃。此人就是當時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他撫摸了一下胸口,長出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到:“還好!”

原來就在前一天晚上,張作霖離開北平之前,曾經派秘書來找他索要一幅古代名家的法帖。而易培基知道,故宮博物院裡的東西件件都是國寶,都是經歷了無數朝代傳下來的寶貝,而張作霖索要的這幅字更是傳世的至寶。

易培基面對這個大軍閥頭子他也不敢得罪說不給,於是就撒了個謊說,這幅字鎖在保險櫃裡,而保險櫃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等三人持有,自己一個人根本無法打開,而此時張作霖又急於離京返回東北,也不便把寶帖強行拿走,因此只好作罷。而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只過了十幾個小時張作霖就被炸死了,而這件寶貝也與死神擦肩而過。

那麼這到底是一件什麼寶貝呢?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在故宮的西北面有一個清朝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叫養心殿,而養心殿的西側有一間小屋,小屋的正牆上有乾隆皇帝寫的三個端莊的大字“三希堂”。這位乾隆爺雖然沒什麼文藝細胞,這一點跟宋徽宗趙佶是差了不少,但是他卻喜歡附庸風雅,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在收藏的字畫上蓋章、題字。而他所收藏的歷代法書中,他最為珍貴的,常常讓他茶飯不思的寶貝就是“三希堂三寶”: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中秋貼》、王羲之的侄子王珣的《伯遠帖》。

這位乾隆也自從得到了這三幅法帖之後,就愛不釋手,整天翻來覆去地欣賞,據說睡覺的時候都要放在身邊。由於太喜歡了,於是就專門騰出了一間屋子,像供奉聖物一樣把這三件寶貝收藏在這裡,而這間小屋也被這位爺起名為:“三希堂”。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當然,這三件寶貝並不是說因為乾隆的喜歡才身價百倍,而是自古流傳過來,歷代歷家的收藏者都將它們奉為無上至寶。而前面我們所說的,張作霖想要的那幅字,差點隨他一起葬身火海的作品就是這三希堂第一帖:《快雪時晴帖》

這幅法帖是至今1600多年前,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作品,是書聖的一幅日常書信。篇幅不大,長23.6釐米,寬16.4釐米,還不如現代的一張A4紙大。而全文也僅有28個字,寫的是: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候。”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

翻譯過來是:羲之拜上:剛才下了一場雪,不過很快就晴了,你那裡一切都好吧!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心中甚是鬱悶,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王羲之再次拜上,山陰張候。

這幅《快雪時晴帖》行、楷交替書寫,行筆流暢自如、神采飛揚,欣賞的時候讓人感覺到有一種平和簡靜,遒麗天成的意境。書聖在書寫的時候用筆或行或立,或流或止,有一種特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筆法上面圓勁古雅,無一筆敗筆,無一筆掉以輕心,而又無一筆不表現出閒情雅緻。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跡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閒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趙孟頫題跋

書聖恐怕沒有想到這短短28個字,卻讓後人一代一代為之傾倒。在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歎。這幅字不僅僅是書聖的書法,附加的那些題跋,哪一個單獨裁下來都是一等的精品。

這件書法作品可謂是流傳有緒:作品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為是梁秀,但是史書上未見其人及生平。近代考證為唐高祖的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據說是褚遂良所鈐。南宋的時候這件作品藏在宋高宗內府,上面有“紹興”聯璽。後來又進入金章宗的內府,有“明昌御覽”印。後來又被賈似道所得,有有“秋壑珍玩”印。元代的時候進入內府,延祐五年(1318)年,趙孟頫奉旨題跋。明代的時候又經歷了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的時候歸馮銓所藏,後來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進入皇家內府。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乾隆的各種印記、題跋

到了乾隆時期,僅僅只是這位乾隆爺的題字、題詩就達70多次,各種印章更是無數,不愧是蓋章狂魔。乾隆稱這件作品是“二十八驪珠”、“上上真跡”、“千古妙跡”。

那麼,這幅書法作品真的是王羲之的真跡嗎?其實這位乾隆爺也是走眼了,當初有另外一個帝王,那是書聖書法的真愛粉,就是唐王李世民,李世民幾乎收羅了大部分王羲之的真跡,然後都帶到了他的墳墓中了。目前王羲之的真跡還從沒有露過臉,包括這幅三希堂第一帖,也是鉤摹版的作品。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有句話叫“紙壽千年”,也就是說紙質文物作品,一般也就是一千年的壽命,王羲之距今已經1600多年了,所以就算是真跡沒有全部被李世民帶走,那麼古代的保存條件到現在估計也都損壞了。

而這幅《快雪時晴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唐代的書家發明了一項絕活,就是用一張透明點的薄紙或者是上蠟的紙,鋪在真跡上勾描出輪廓,然後再將它描在要複製的紙上,最後按照原樣用墨填寫。唐人的這項複製絕跡幾乎與原跡一樣,號稱“下真跡一等”。因此,在真跡失傳的情況下,這件距今1300多年的精美複製品能流傳下來已經是非常珍貴難得了。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被迫退位,在紫禁城一住就是13年,1924年溥儀被請出故宮,因為比較倉促隨身的衣物都沒有帶走,第二天讓寶熙到養心殿取衣物,在寶熙經過神武門的時候,遭到了執勤的警官白桂亮檢查,白桂亮見其神色有異,於是就仔細檢查了他攜帶的物品,在一個衣服包裡,發現了一個手卷,白桂亮當即予以扣留,這個手卷就是《快雪時晴帖》。

國寶探秘:28個字1600年,揭秘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這件寶物躲過被溥儀偷偷帶走的劫數,又躲過了同張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劫難,後來一直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1933年為了躲避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它與故宮博物院的其它文物一道被輾轉遷徙到了四川。後來抗戰勝利之後,又是解放戰爭,國民黨眼看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將大批故宮珍貴的文物運動到了臺灣,這其中就有這幅《快雪時晴帖》,如今,這幅國寶就靜靜地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室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