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大名府古城遺蹟

大名府古城遺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現城東北5-12華里一帶,大名府幫城始建於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毀於漳衛洪泛。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大名府古城遺蹟

"大名縣"名開始於五代後漢。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悅僭改魏州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認的,仍名魏州。923年李存勖即帝於魏州,國號唐(史稱後唐),年號同光。,為取吉兆,將魏州改為興唐府,把元城縣改為興唐縣,貴鄉縣改為廣晉縣;至後晉,又把興唐府改為廣晉府,廣晉縣未變,把興唐縣復改為元城;至後漢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認為"漢"已代"晉",府名縣名再叫廣晉是不適宜的了,於是追緣唐朝日悅魏州改名之意,將廣晉府改為"大名府",廣晉縣改為"大名縣",元城縣名未變。《資治通鑑》後漢紀三中載:"乾佑元年-….改廣晉(其中有府、有縣)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縣)。"這是以"大名"命縣名的第一聲。是"大名縣"名的開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縣。

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大名府古城遺蹟

大名府、縣名稱,自後漢乾佑經後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個朝代基本未變,大名府名直到民國二年廢府改道未變,元城縣於民國三年併入大名縣,大名縣名一直傳續至新中國成立。民國二十三年版本《大名縣誌》沿革說,按中有一句話:"田悅與後漢以'大名'稱府、稱縣者,不過籍卜堰一言而為之說耳"。

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大名府古城遺蹟

如今,在大名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窗口,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牆上。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大名府古城遺蹟

大名縣城,在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誌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新中國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窗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

文物遺存;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比開封還多,《水滸》裡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

經歷了9個朝代的興衰變遷,歷史上被譽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是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宋朝時期作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揚天下。其城池建制規模宏大,不遜於當時的汴京開封。公元1401年,漳河、衛河齊發大水,水位高於城牆,淤泥一丈多深,整個城池圮於這場洪水。因此城是一次性水毀,建築基址、宮舍佈局、街區民房大都保持原貌,大名府故城遺址上城廊較為明顯,所有宮殿區內的坑壁上都有內涵豐富的文化層。

故城址現存兩處重點保護區:府城牆遺址和大街遺址。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毀,保存完好,其建築基址、宮舍佈局、街區民房保存優於其他廢棄的城池。文物考古專家考證後認為,大名府故城是中國最具發掘價值的北宋都城,若對之進行發掘,必將填補我國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項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