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離奇家世與落寞家人,這篇文章有點長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鳳凰的一個大家庭,曾是鳳凰有名的望族。

其祖父沈宏富隨父親遷徙於鳳凰黃羅寨鄉下,青年時期,入湘軍,參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因功授雲南昭通鎮守使、貴州提督。功成名就之後,率家族大部分遷入城中,成為城中大族。但到其子沈宗嗣手上,家族已經開始衰落。

沈從文的父母沈宗嗣、黃素英共生育九個孩子,其中長大成人的共五人:大姐沈嶽鑫,大哥沈嶽霖,二哥沈從文(嶽煥),弟弟沈嶽荃(沈荃),九妹沈嶽萌。

由於受時代的影響,他們的人生遭遇各有不同。特別是弟弟沈荃和九妹的結局,令人扼腕嘆息。

01 離奇的家世

提起沈從文的家世,要從他的九世祖沈思遠明宣德年間授貴州銅仁知縣說起。

據有關史料和族譜記載,沈家遠祖系周文王的後代,後來南遷,經浙江、福建,到江西瑞州。其九世祖沈思遠,字春山,明宣德丙午年(1426),授貴州銅仁知縣。任期滿後,因戰亂頻繁,交通不便,就舉家定居在銅仁白水鄉的下寨村,耕讀傳家,繁衍子息。

清道光三十年(1850),沈從文的曾祖父沈岐山帶領妻子兒女,離開下寨,搬遷到離銅仁不遠的鳳凰廳黃羅寨的中寨。當時他們家已有兩個兒子,長子沈宏富十三歲,次子沈宏芳也已七八歲。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鳳鳴岐山”的典故,說周文王在岐山時,有鳳凰來到附近的山上棲息,於是人們說周文王有德,所以有鳳來儀。沈岐山攜家眷來到鳳凰時,其家庭已經衰落,實際上是靠打工維持生計。但沈岐山來到鳳凰,被認為是吉祥之兆,應了鳳鳴岐山之說,其家族一定會興旺發達,人才輩出。那時的黃羅寨,相當偏僻,周圍峰巒挺秀,溪流潺潺。但山高林密,人煙稀少。苗族、漢族、土家族在這裡雜居為鄰。沈岐山在村邊搭一簡陋的草棚棲身,後替人守山護林養家餬口。

沈宏富小時候,喜運動,很頑皮,人稱“沈毛狗”。年輕時身強力壯,秉性剛勇,不安於務農。因為鳳凰地方駐軍多,養馬多,一段時間,他靠賣馬草為家裡增加收入,也因此結識了一幫賣馬草的朋友。

1851年,太平天國在廣西金田起事,攻佔桂林,北上湖南,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湘軍不斷招募軍隊,以抗擊太平軍。

1853年,沈宏富與鳳凰賣馬草的同伴田興恕、張文德等相邀,一同參加竿軍,隨湘軍縱橫馳騁,追剿太平軍。因作戰勇猛,戰功顯赫,咸豐八年(1858),獲總兵銜,授雲南昭通鎮守使。同治二年(1863),授貴州提督。這一年,他還不滿26歲。

沈宏富當提督不久,因槍傷復發,一病不起,於同治七年(1868)病逝於鳳凰廳鎮竿城,去世時才31歲,英年早逝,沒有子嗣。

沈宏富的妻子周氏是一個比較能幹的婦女,當家做主。在丈夫病逝後,為小叔子沈宏芳娶了附近一苗族姑娘為妻,生有兩子。長子沈宗澤,次子沈宗嗣。

按湘西一帶的傳統習慣,一房中沒有兒子的,必須從同房或同宗中過繼一個侄子做兒子,以免斷絕香火。這樣,由周氏做主,將年方兩歲的沈宗嗣過繼給沈宏富,這便是沈從文的父親。

在當時,當地苗族受到歧視,社會地位很低微,漢人和苗族婦女所生的兒女是不能參加文武科舉的。因此,他們家後來將苗族姑娘遠嫁他鄉,卻在黃羅寨附近,堆了一座假墳,對外宣稱沈宗嗣的苗族母親已經生病去世了。而每年的過年和清明,其子孫要來到墳前祭拜,燒香磕頭。沈從文小時,還到這墳前磕過頭。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說,他的血統有一部分應屬於苗族,說的就是這個淵源。

後來,沈宏芳又與一漢族姑娘成親,生下幾個孩子。

02 父親沈宗嗣

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約1872年出生於黃羅寨。取名宗嗣,字少先。

那時候,黃羅寨一帶有很多野獸,常有老虎出沒。一天,幼小的沈宗嗣正在家門口玩耍,突然聽到一個放牛娃大叫:“快跑!老虎來了,老虎來了!”沈宗嗣便往屋裡跑。保姆聽到叫喊,趕忙從屋裡跑出來,將沈宗嗣一手提起,飛快地爬到樓上。這時,老虎已撲到堂前,抓住一隻母雞。在眾人的吶喊聲中,老虎飛奔而去。

兩歲後,沈宗嗣跟著繼母進了城。

沈宏富的妻子周氏希望家中再出一個將軍,所以自幼對沈宗嗣進行這方面訓練。“爸爸十歲左右時,家中就給他請了一個武術教師同老熟師,學習做將軍不可少的技術和學識”。(沈從文《我的家庭》)

鳳凰這個地方,同湖南大部分地方一樣,有尚武的傳統。年輕人尋找出路,大多走當兵吃糧的路子。立功疆場,博取功名,以便能出人頭地。而要上戰場立功,就要苦學武功。沈宗嗣跟著武師,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勤學苦練,終於學得一手好武功。

沈宗嗣長得高大結實,一表人才,性格豪放爽直,喜歡交朋結友,具備當將軍的一切條件。可是命運多桀,並沒有成就他的將軍夢。

他青年從軍,曾為天津大沽提督羅榮光的裨將。

羅榮光(1833—1900),湘西乾州廳(今吉首市)人,青年入湘軍,積功至大沽炮臺提督。他與沈宏富同為湘軍將領,又都是湘西人,同鄉加戰友,結下很深的友誼。沈宗嗣成人後,他便將其招至麾下,並常帶在身邊。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炮臺,羅榮光以67歲高齡,率3000兵勇,奮起抗擊,壯烈殉國。

在這次戰鬥中,沈宗嗣撿得一條性命,回到家鄉鳳凰。

1911年12月,沈宗嗣響應武昌起義,參與組織發動了本地反清武裝起義,成為起義的領導人之一,但起義很快被地方政府殘酷鎮壓,清朝軍隊對起義者和鄉下苗民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屠殺。

1912年1月1日,鳳凰再次起義成功,沈宗嗣被推選為當地臨時掌權人物。

這年夏天,因與本地一姓吳的競選省議會代表失敗,他憤而出走北京。

1915年12月,沈宗嗣在京城與鳳凰同鄉闕耀翔組織“鐵血團”,密謀刺殺袁世凱。因行事不周被密探偵知,闕耀翔被捕殺害。沈宗嗣得知消息後逃亡關外,投靠熟人熱河都統薑桂題、米振標。因得二人庇護,隱名埋姓居住下來。此後,輾轉在偏僻的蒙古、熱河一帶謀生。袁世凱死後,才與家人通信。因在外逃亡虧欠甚多,他寫信回家,叫家中典賣田產還債,導致家道中落。

直到1919年,沈宗嗣才由到關外尋找他的大兒子沈嶽霖接回湘西,在沅陵住下。以後輾轉在當地軍閥部隊中任職,曾任上校軍醫、鳳凰中醫院院長等職,家眷也隨他回到鳳凰老家定居。1930年11月,在老家病逝。

沈從文在回憶父親時說,“我的爸爸既一面自作將軍的好夢,一面對於我卻懷了更大的希望。他彷彿早就看出我不是個軍人,不希望我作將軍,卻告訴我祖父的許多勇敢光榮的故事,以及他庚子年間所得的一份經驗”。“第一個讚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可是當他發現了我成天從私塾中逃出到太陽底下同一群小流氓遊蕩,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這顆小小的心,且不能禁止我狡猾的說謊時,我的行為實在傷了這個軍人的心。”(沈從文《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03 母親黃素英

沈從文的母親黃素英,也稱黃英,是本地貢生並任文廟教諭的黃河清之孫女,可以說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

黃河清也是鳳凰籍著名畫家黃永玉的高祖,所以黃永玉稱黃素英為姑奶奶。

黃素英因在家中排行第六,當地人都叫她六姑。她的祖父黃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貢生,曾經編輯了一部十六卷本的《鳳凰廳續志》,後來成為文廟書院的山長。老人很開明,辛亥革命時是鳳凰第一個剪辮子的人。

黃素英的父親黃鏡銘更是新派人物,鳳凰第一個郵政局是他創辦的,第一個照相館也是他開辦的。

因為出身書香門第,黃素英自幼讀書識字,知書達理,並懂醫方。她小時跟隨哥哥在軍營生活過,見多識廣,舉止大方。她還是鳳凰第一個學會照相的女子。

沈宗嗣到了談婚娶親的年紀,因為出身大家庭,在鳳凰頗有地位,人也長得很帥氣,上門提親的很多。據說供他選擇的大家閨秀有五六個,還有日本留學回來的洋學生——沈宏富的老戰友、原貴州提督田興恕的女兒。

相親那天,一個個姑娘穿金戴銀,打扮得花枝招展,爭奇鬥妍。唯獨黃素英穿一身舊藍布衣裳,顯得樸素穩重,落落大方。沈母一眼看中,說我要會持家的,不要好看的。於是,把兒子的婚事敲定下來。

大約於1890年,按照鳳凰城裡的習慣,一大隊人馬敲鑼打鼓,放起鞭炮,吹起嗩吶,擁著一乘大轎將新娘迎進門來。

黃素英略小於沈宗嗣,婚後共生育9個兒女,其中長大成人的5人。在丈夫常年在外的情況下,她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擔,是一位有膽識有魄力的婦女。

據沈先生《從文自傳》回憶,他“母親所見事情很多,所讀的書也似乎比爸爸讀的稍多。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這個瘦小、機警、富餘膽氣與常識的母親擔負的。我的教育得於母親的不少,她告我認字,告我認識藥名,告我決斷;做男子極不可少的決斷。我的氣度得於父親影響的較少,得於媽媽的較多”。

母親知書識禮,自小對他管教甚嚴。沈從文四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已認識600漢字。小他四歲的弟弟沈荃出生後,母親忙不過來。在他5歲時,就將他和兩個姐姐送到一女先生處念私塾。

沈從文自幼頑皮,因為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便覺得上課沒有意思,經常逃學。為此,母親操心不已,為他轉了幾次學。1917年,因家境衰落,加之母親認為他不易管教,就讓他輟學,參加由一楊姓親戚帶領的一支土著部隊,從此走上行伍生涯。

1921年2月,沈從文投奔在芷江警察所當所長的五舅黃巨川,在警察所當了一名辦事員,其後又兼收稅員,乾得很好。其母親也賣掉鳳凰老家的房子,來到芷江與他同住,並把三千元賣房款交給他保管。

不久,舅舅黃巨川因肺病去世。其後,沈從文也因單戀一白臉姑娘,被其弟弟騙走近千元。自覺無臉見人,於這年8月底出走常德,最後去了保靖,參加“湘西王”陳渠珍部隊。“為這件事我母親哭了半年。這老年人不是不原諒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這筆錢而流淚,卻只為的是我這種鄉下人的氣質,到任何處總免不了吃虧,想來十分傷心。”(《從文自傳·女難》)

1923年,沈從文父親沈宗嗣隨部隊遷駐辰州(今沅陵)。母親與最小的妹妹九妹也來到沅陵,與父親同住。弟弟沈荃也在父親部隊中做書記,一家人有了小小的團聚。

1924年夏,沈從文以赴北京求學的名義,離開保靖地方部隊,來到北京。從此“便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法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從文自傳·一個轉機》)

1927年夏,沈從文的母親為躲避戰亂,也為了治病,帶著沈從文最小的妹妹——九妹離開湘西老家,來到北京,跟隨沈從文生活,三人租住漢園公寓。

1928年1月,沈從文來到上海發展。3月,把母親和九妹接到上海共同生活。為了生計,拼命寫作。4月下旬,沈從文陪母親去北京看病,後於7月底回到上海。

這段時間,多了兩個人生活,加之為母親治病,本來靠賣文字生活的沈從文,感到經濟上壓力很大。這在他的《不死日記》中反映出來。“媽的病已經深到怕人,我又擔心九(妹)也將因此轉成病人……我是罪人,年紀已快到三十,還不能使母親過一天無衣食憂愁的平安日子。”

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也為了給母親治病,沈從文瘋狂地寫作。這兩年是他創作的高峰期,雖然發表和出版了不少作品,但由於書店拖欠稿費,一家三口人生活十分困窘。“沒有伙食,一家人並一個久病在床的老母也餓了一頓。”

這時,沈從文和胡也頻、丁玲辦的《紅黑》《人間》雜誌因不善經營,被迫停刊。沈從文在徐志摩的建議並推薦下,去胡適當校長的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去教書,算是解決了一點實際問題。

1929年8月,母親為了減輕他的負擔,由沈從文大哥沈嶽霖接回湘西,只留下九妹繼續跟他讀書。

1934年1月7日,沈從文接到家信,母親病危。他放棄手中的工作,匆匆趕回老家去看望。那時候交通不便,他在路上走了半個月,到22日才趕到家中,一家人團聚。

因為沈從文與胡也頻、丁玲有深交,並發表過指責南京國民黨政府的文章,他被家鄉當局視為“危險人物”,不便久留。26日,是沈從文母親的生日,他們兄弟姐妹為母親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生日。第二天,沈從文就離開家鄉返北平。

2月13日,沈從文母親黃素英在鳳凰病逝。

沈從文這次回家,成了他與母親的最後訣別。

04 大姐沈嶽鑫

沈從文的大姐沈嶽鑫,約生於1895年,從小乖巧聽話,人也長得漂亮,明眸皓齒,端莊俊秀,很小就跟隨母親習文練字,書法很有功底,在鳳凰縣城頗負盛名。

成年後,大姐嫁給鳳凰大家族田家的後代田真逸,貴州提督田興恕的二子——鳳凰辛亥革命領袖之一田應全的兒子。

田真逸在北京上了大學,同沈嶽鑫結婚後,同在北京生活一段時間。沈從文初到北京時,去看過他們。

一開始,田真逸對獨自闖蕩京城的沈從文不以為意,甚至苦笑,“來北京讀什麼書?大小書呆子不是讀死書就是讀書死,還不如趁早回鄉下尋出路才是你的正道”。

沈從文聽後,彷彿迎面一瓢冷水。沉默良久,然後將自己這些年在湘西的所見所聞講了一遍,最後談及讀書的理想。田真逸被打動了,臉上露出讚許的微笑。他誠懇地囑咐道:“好,好,你這個古怪的鄉下人真有膽量!就憑你這膽量,就有資格來北京住下,好好讀書學習。可你一定要記得,既為信仰而來,就要堅守信仰,千萬不要把信仰丟了。”

不久,大姐和姐夫回湘西了,留下這一番祝福,還有兩床用過的棉被。

沈嶽鑫和田真逸一直是沈從文最為堅強的後盾,儘管他們由於自己清苦的生活而不能為沈從文提供物資上的資助,但一番祝福,簡單而深刻的話語,支撐著沈從文度過了人生中最為艱難和困苦的日子。

沈嶽鑫在鳳凰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相夫教子。他們夫婦生育了兩個兒子,大兒子田紀熊,上海交大輪機系畢業後,在大連海運學院任教。小兒子田紀倫,也叫田成尚,大學畢業後,在長春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工作。

解放後,他們隨小兒子生活在長春,到上世紀80年代還健在。

他們的弟弟沈荃被錯誤處決後,女兒沈朝慧被沈從文接到北京,認為義女。但1966年“文革”開始後,沈朝慧被註銷北京戶口,趕出北京,回鳳凰生活一段,最後到了長春,投奔姑媽沈嶽鑫。直到1968年,沈朝慧才回到北京,同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劉煥章結婚,劉後來成為著名雕塑家。

田家的兒子同沈從文的兒子沈龍珠、沈虎雛一直都有書信往來。

05 大哥沈嶽霖

沈從文的大哥沈嶽霖,別字雲麓,常簡寫為雲六、雲樓。生於1897年,自幼酷愛藝術,早年畢業於鳳凰書畫學堂,擅長於炭筆肖像畫,寫得一手好字,在鳳凰畫壇書苑有較高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後,被選為湖南省文物委員會委員,對文物很有研究,致力於家鄉文物的徵集與整理,1970年病逝,時年73歲,沒有兒女。

沈嶽霖被黃永玉稱為大滿,就是大伯的意思,樣子長得古怪,脾氣也古怪得出奇。

按黃永玉先生的描述,他一是瞎,戴的眼鏡像哪兒撿來兩個玻璃瓶子底裝上的,既厚實,又滿是圈圈,眼睛本身也有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淌眼淚;二是聾,有七八成聽不見,要想他明白什麼事,就得對著他的耳朵大聲叫嚷;三是鼻子永遠不通,明顯地發出響聲讓旁邊人為他著急;還有愛流汗,常常滿頭的汗珠,全身冒著熱氣。

他長成一種相書以外的相貌,高腦門,直鼻樑,長人中,厚嘴唇,加上厚實的下巴,簡直長得痛快淋漓。他個子單細,卻靈活之極。步履很快,急匆匆的,沿街人都為他讓路,因為都知道他脾氣不好。

看起來,他是一個古怪迂腐的老頭子。但年輕時,一個人浪跡天涯,從關外找回逃亡多年的父親。

原來,他父親密謀參與刺殺袁世凱,被偵探破獲,隻身逃到熱河,躲在朋友家中。此後改名換姓,在偏僻的滿蒙一帶奔走。直到袁世凱去世,他才跟家人通信聯繫,卻要家裡把田產抵押,以供他還債。

這時已是1919年,沈從文的母親只得將田產和老屋變賣,將大部分的銀兩交給沈嶽霖前往關外尋父。

沈嶽霖一路奔波,一邊畫畫,一邊尋訪父親下落,最終在熱河的赤峰找到父親。1923年,離家出走十二年的沈宗嗣在兒子的陪同下,回到湖南,一家人終於得以團聚。因為弟弟沈從文和沈荃都在外面工作或從軍,沈嶽霖就在鳳凰家中伺奉父母,直至父母去世。

上世紀30年代,沈家兄弟在湘西沅陵共建了一幢兩層樓的房子,取名“芸廬”,其實是他名字“雲麓”的諧音。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別墅式建築,相當於沈家公館,美觀大方而且實用。“芸廬”建成後,平時由大哥打理。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北京、沿海文化名流向後方轉移。經二弟沈從文介紹,“芸廬”成了中轉站,保護和幫助一大批文化大家和文藝青年,其中包括聞一多、劉開渠、龐薰粟、林風眠等等。

沈從文也陪同一些文藝界名流在“芸廬”居住過,他住了三個月,後輾轉去了雲南。1942年,他創作一部小說即取名《芸廬紀事》,其中的男主角就有大哥沈嶽霖的影子。

上世紀50年代,沈嶽霖回到鳳凰,租住在南門外巖堖坡街上一家小院內。雖然相貌古怪,卻是一個在鳳凰遠近聞名的人物,每月領著一百多元的工資,讓全城人驚歎和羨慕。

他們兄弟姐妹間十分情深。有一次,沈從文想吃故鄉的擂辣椒,寫信託大哥從鳳凰弄個擂缽去北京。於是這位大哥動了真格,先是請鳳凰城頗有名氣的秦巖匠用石頭打了個小擂缽,接著便差幾個年輕人下河去找擂缽錘,然後又找人給做了個小木箱,把擂缽和擂捶裝進去,又叫了個街坊熟人把木箱子扛到了郵局去郵寄。為了寄一個擂缽,老人付了郵寄費人民幣30多元,這在當時是普通人一個多月的工資。

他喜歡讀書看報,常年訂閱了《大公報》《申報》《新民報》《華商報》等。人們圍在一起談論時事,他悄悄蹲在一邊不答腔,若有人談錯了,只見他猛然站起來,“哼”地一下走了……

他沒有兒女,卻對有才華的年輕人關愛有加。早年曾熱心資助鳳凰青年劉祖春上北京求學,劉後來去了延安,解放後任中宣部副部長。鳳凰青年劉鴻洲等都得到他的指點,後來成為著名畫家。

他還搶救了鳳凰一批有價值的文物,把它們交到文物管理部門。

各種運動相繼來了,老人猶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葉小舟,終於在1970年4月的一天沉沒,享年73歲。

06 弟弟沈嶽荃

沈嶽荃又名沈荃,號得魚、疊魚,黃永玉稱他為巴魯表叔。他生於1906年,比沈從文小四歲。

沈荃自幼長得肥頭大耳,比沈從文小時候還要壯實,很逗人喜愛。兩歲時,同六歲的哥哥一同出麻疹。兩人都大難不死,撿得了性命。

沈荃病癒後,家中特別為他請了一個高大壯實的苗族婦女照料。因照料得法,長得壯實異常。哥哥沈從文因此一病,完全改變了模樣,顯得瘦小纖弱,成了個“小猴子精”。

因為出身于軍人世家,沈荃從記事起,就聽到爺爺和父親冒著槍林彈雨,奮勇殺敵的故事,見慣了繫著紅綢的寒光閃閃的大刀、長矛,烏黑賊亮的槍炮,以及地方部隊的操練,自小形成了英勇尚武的氣質。母親便把繼承祖業、當兵出息的將軍夢寄託在他身上。

繼14歲的哥哥沈從文到湘西地方部隊當兵後,1922年,16歲的沈荃到湘西巡防軍第三支隊楊明臣部當勤務兵。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1926年,在駐南昌的第三軍教育團(團長朱德)當見習排長。1927年,到駐武漢的十四軍當連長。國共分裂後回鳳凰,在湘西部隊中任營長、團長。

青年時代的沈荃身材魁梧,高大英俊,嗓門清亮,說話非常好聽。當了軍官後,高高的個子,穿呢子軍裝,掛著刀帶,英武極了。

跟瀟灑漂亮一樣出名的是他的槍法。夜晚,他叫人在鳳凰考棚靠田留守家的牆根插上二三十根點燃的香,然後手持駁殼槍,一槍一槍地將它們打熄,彈無虛發,贏得眾人的喝彩。

沈荃長期在三十四師任職。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該部隊改番號為128師,隸屬劉建緒的第十集團軍,沈荃由工兵營長升任七六四團團長,隨軍東下參加抗日戰爭。

1937年11月,沈荃隨128師全體將士赴浙江嘉善阻擊侵華日軍第六、第八兩個軍團。

戰鬥異常慘烈。本來上級命令,128師在前線只守三天三夜,因為交通運輸等各方面因素,後援跟不上來,結果該師守了七天七夜。特別是後面幾天,幾乎是餓著肚子堅持戰鬥的。白天,日本鬼子仗著飛機大炮狂轟濫炸,然後重兵衝進陣地。晚上,128師戰士摸黑戰鬥,短兵相接,又把鬼子趕了出去。

在嘉善保衛戰中,沈荃指揮的1500人中只有120多人倖存,沈荃是在負傷之後被部下背下戰場的。

沈荃回湘西沅陵養傷兩個多月。創傷剛好,還不到休養期滿,上級又調他到抗日前線。被編入暫五師,沈荃任第四團團長。在保衛長沙的會戰中,他率部攻擊小吳門。日軍見攻勢兇猛,難以抵抗,由工兵出動推土機推平田坎,以供機動車輛逃遁。沈荃發現其意圖後,即令二連率隊追擊。於是,在廣闊的戰場上,出現了四團官兵用雙腳追擊日軍汽車的罕見場面。天氣昏暗,敵我難分,日軍無法用火力阻擊我軍的追擊。很快,二連追上日軍部分車輛,插入其中,一陣手榴彈,炸燬了幾輛車,堵住了車道。那些來不及過撈刀河的車輛全被戰士們刺破輪胎,癱成一堆,是役大捷……

抗日戰爭勝利後,沈荃被調到南京國防部任少將監察官。

他曾與二哥沈從文多次通信,兩人準備聯手寫一部抗日戰爭史,並著手收集相關資料,後因故作罷。

內戰很快就打起來了,沈荃置身南京,除了生活清苦,心情更加沉重。“抗戰勝利倒使我們走投無路。看樣子是氣數盡了!完了。內戰我當然不想打……看起來要解甲歸田了……”

後來,他辭去軍職,回到鳳凰。

1949年11月9日,他隨“湘西王”陳渠珍參加和平起義,到地方政府做點諮詢工作。

1951年,鎮反運動開始了,沈荃同許多起義投誠人員集中到沅陵集訓,後來又轉到辰溪。有一天,他被當作反革命分子拉到河邊,將執行槍決。

沈荃明白後,在河灘上自己鋪上灰軍毯,說了句:“唉!真是沒想到你們這麼幹……”指了指自己腦門,“打這裡吧……”

一個英俊瀟灑的軍官,就這麼消失了,時年45歲。

三十二年後的1983年,沈荃的沉冤得到平反昭雪,被確定為起義人員,家屬獲得五百元人民幣的賠償,妻子羅蘭被增補為縣政協委員。

他們唯一的女兒沈朝慧現已70多歲,居住於北京,不願意再提這段往事,甚至拒絕任何採訪……

07 九妹沈嶽萌

九妹沈嶽萌出生於1912年,比沈從文小整整10歲。自幼長得嬌小可愛,聰明伶俐,是家裡的心肝寶貝,尤其受母親的寵愛。

沈從文在幾個姐妹中,原與二姐最為親近。二姐比他大兩歲,自小對他特別關愛。二姐也是幾個姐妹中最聰穎最漂亮的一個。可是天妒紅顏,二姐在十六七歲時不幸去世。在為二姐送葬時,沈從文悄悄帶了一株山桃插在墳前的土坎上,以表示對二姐的懷念。十多年後,沈從文從北京第一次返回家鄉,給二姐上墳時,那株山桃樹已長成了兩丈多高的大樹,開滿了豔麗的桃花。

自從二姐去世後,沈從文與九妹關係最親。

九妹也最喜歡這個二哥。

二哥給她講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二哥逃學時,會給她摘來各種新鮮水果。大哥對二哥管教嚴厲時,她會與二哥聯合起來,對付大哥,往往使大哥招架不住。二哥與六哥沈荃想吃夜宵時,往往就唆使九妹叫嚷肚子餓。媽媽最喜歡九妹的,一定會叫丫頭去煮燕窩粥或蓮子羹,於是大家便可以沾光美餐一頓。可是九妹很聰明,知道他們慫恿她叫餓沒安好心,就故意不答應。這樣,必先賄賂她,答應給她買好玩的東西,或者第二天帶她去好玩的地方玩才行。

幾個兄弟姐妹就是這樣,既不斷打鬧,又親密相處。既相互牽制,又相互友愛。然而,更多的是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在一種親情營造的氛圍中,共同成長。

1920年底,沈從文到芷江投靠舅舅,謀到一個稅員的工作。這時,父親逃難在關外,大哥前去尋找。母親在家鄉鳳凰無所依靠,於是變賣房產,帶著九妹來到芷江,與沈從文同住。賣房所餘的三千塊銀元,全部交沈從文保管,不幸被他一個心愛的白臉姑娘的弟弟騙走了近半。沈從文自覺沒有顏面,悄然出走常德,後輾轉來到了保靖,在“湘西王”陳渠珍手下做書記官。

1924年夏,沈從文隻身來到北京闖蕩。幾年後的1927年,稍微站穩腳跟,就把母親與九妹接到北京。以後去上海、青島、復回北京謀職,九妹基本上跟隨沈從文一起生活。

從九妹身上,沈從文獲得了許多創作靈感。在他的早期作品裡,常常會出現九妹的影子。他筆下的湘西少女,多以九妹為參照物。小說《玫瑰與九妹》中,九妹同她喜歡的玫瑰花一樣,美麗又驕縱,誰都得讓著她。

一開始,沈從文希望把美麗的九妹培養成林徽因、凌叔華那樣的才女,既貌美如花,又擁有良好的文學修養、獨特的文藝氣質。就讓她學法語、讀大學,但九妹似乎並不用心,沒有什麼長進。

九妹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出落得更加漂亮,也有許多青年愛慕,但她心性太高,總是沒有把握好機會。

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結婚定居後,看著九妹年齡漸大,兩人開始為她的婚事操心。開始,他們為九妹介紹過在燕京大學心理系任教的夏雲(夏斧心),他喜歡九妹,對她也很關心。但也許是讀多了太多浪漫小說的緣故,九妹當時猶豫不決。她既渴望愛情,又害怕婚姻,因此兩人的關係並沒有維持下去。等到九妹終於明白了夏雲的可貴時,卻為時已晚。

1934年,鳳凰青年劉祖春,在沈從文兄弟的幫助下來到北京求學。劉祖春生於1914年,1935年考入北京大學,愛好文學的他,很快成為一個鄉土作家。他愛慕九妹,兩人相交甚歡。但劉祖春尚未畢業就參加革命,去了延安,這段愛情註定沒有結果。

抗戰時期的1938年,沈從文一家輾轉到達昆明。此時九妹已經二十六七歲,韶華悄然而逝。在西南聯大圖書館工作,信奉佛教,常將家中的東西慷慨送人,當時生活壓力巨大的沈從文對九妹時有怨言。

一次學校圖書館遭遇敵機轟炸,她幫助別人搶救東西。等警報解除,回到自己的住處,發現房間已被小偷洗劫一空。內心的鬱結與外部的刺激,九妹瘋了。

沈從文無奈,只好寫信與大哥商量,給九妹換個環境。

當時大哥沈嶽霖住在沅陵。沈荃也正值有假,抽空去了一趟雲南。當他見到瘋癲的九妹,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妹妹突然變成一個瘋女人時,這讓行伍出身的他難以接受。他一時失控到欲拔出手槍,與哥哥拼命的程度。

沈荃將九妹接回了沅陵,交給大哥大嫂嚴加管教。但九妹並沒有因此變得溫順一些。她依舊每天無所事事,不按正常規律生活,經常突然失蹤好幾天,家人只好把她鎖在樓上的房間裡。有一次,九妹想從窗戶裡爬出去逃跑,卻不小心摔斷了一條腿。

九妹就那麼瘋瘋癲癲,時好時壞,一家人只得由著她。

有一年端午節,河裡劃龍船,九妹失蹤了。

沈家人找遍了沅陵城鄉,再也沒有找到她。

幾年後,有人在離縣城不遠一個叫烏宿的小鎮上發現了她,一條烏宿河灘上的破船就是她的家。她的男人是一個打魚佬,她的孩子已經兩三歲了。她面容蒼老,頭髮花白,成了一個漁婦。

解放後,他們居住在烏宿,丈夫當泥水匠,九妹不會勞動,體弱多病,在最困難時期,竟然餓死了……

至今在烏宿河灘的荒草叢中,有一座孤零零的墳墓,那就是九妹的歸宿。

——————————

文案來自芙蓉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