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這兩個月在育兒圈裡有一部被吹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眾多母嬰大V推薦,在豆瓣上創下了9.2的高分,更有人說從中看到了最好的教育模式是怎樣的,實際上果真如此嗎?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該片的導演周軼君以兩個孩子媽媽的身份,以母親視角,探訪了中國、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6個國家,這是一場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和大多中國焦慮的媽媽一樣,她說為人父母后有很多困惑,常常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和下一代溝通,不自覺就繼承了上一代的語言

爸爸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養你?

爸爸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聽老師的話。

連這個都做不好,你以後……

你怎麼這麼……

我們明知不對,卻找不到更好的代替方法,但該如何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會有標準答案。

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我覺得更在於讓父母停下來去審視自己、去了解孩子、從而找到

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01 學會尊重孩子,比什麼都重要

在看這部片子的期間,我不斷感嘆,原來課堂是可以自由歡樂的,沒什麼絕對正確的事情,老師也不意味著權威……

原來我們從未平等尊重過孩子,所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有它存在的意義……

印度的課堂上,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提出一切自己的質疑。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在這沒人在意你說的對不對,每個人的意見都被給予了尊重,因此他們從小就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加上卓越的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能力,讓印度人非常有創新精神。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世界500強公司中,有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

——《財富》

同樣秉持自由、質疑、創新的教育理念的以色列,躋身2019年聯合國十大最具創新力的國家之列,很多十幾歲的孩子遞出名片的頭銜卻是CEO。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當週軼君問他們,會因此而耽誤正常的課程學習嗎?他們笑著說當然不可能因為創業耽誤學業。

原來當你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再設立規矩去控制的時候,他們是可以自己拎得清孰重孰輕的。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在此說一件我深受啟發的事情,其實從cici懂事起我就一直很困惑,是否要給孩子立規矩,比如吃飯是否要用手扶著碗這件小事,因為自己從小被家長這樣要求,現在也同樣會這樣要求孩子,但實際上這規矩很重要嗎?好像也並沒有吧。

我告訴她,媽媽從小也討厭扶著碗,但有時會把碗弄到地上,然後我就摸索了不扶著碗也能不讓碗跑的方法,她學的很起勁,但有幾次碗差點掉了,接下來她就主動學會在必要的時候扶住碗。

明明孩子有主動學習的能力,而家長卻迫不及待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變成規矩強加給孩子,還美其名曰,為你好,所以,真的有些愛,只是化了妝的控制。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02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印度的家長看起來似乎很“佛”,比起死板的功課,他們更願意幫助孩子去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爸爸會和孩子玩腦洞大開的遊戲,從毫不相干的兩件物品裡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繫。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而在芬蘭,上課的地點可以是森林,老師讓孩子認識大自然的顏色、氣味,更甚至還可以是數學。

優秀的教育理念,不是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相較之下,我們總是天天叫孩子快一點,快點吃飯、快點上學、快點做作業,能說答案的絕對不浪費時間去解釋過程,能走捷徑的絕對繞遠路去體會個中奧秘,卻從未讓她們慢一點去思考、去學習。

家長圈裡流行這樣一句話,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可有沒人想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從吃飯穿衣到學習,父母都習慣幫孩子打理的清清楚楚,以至於,遲到、不專心聽講、作業不會、考試考不好,似乎會受到牽連的只有父母,做個大膽的設想,如果真的把這些事情的因果都還給孩子去體驗,會不會所有不同呢?

03 除了學習,社會責任感也同樣重要

身邊的孩子,無一不是被繁重的課業壓的喘不過氣,就算放假也要奔波在家長選的“興趣班”路上,英語、畫畫、樂器、舞蹈全都是考試加分的砝碼。

似乎從來沒人關心,生在這個社會,你能做些什麼去推動它的發展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反觀在推崇精英教育的英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要參加的課餘興趣班,通過體育、藝術等興趣讓孩子們玩在一起。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從而學會自信、與人溝通、團隊協作,他們認為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孩子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

哪怕是三年級的課堂,也會定期讓學生們來策劃一些公益活動去解決社會問題。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鄰國日本,教室裡沒辦法一次關緊的推拉門教會孩子做事要完整。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操場上沒有接水槽的水龍頭教會孩子節約用水。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卻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不僅關乎自己也關乎他人

在別人的教育中,我們看到個人、集體、社會是無法分割的,而中國的孩子被學習孤立成一個個的個體,似乎成績好就代表了一切,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是當代教育中缺失的一課。

不禁想問,我們的社會究竟需要的是一個只懂讀書考試的人,還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04 把電子產品變成學習工具

在很多家庭會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其中也包括我,但其實這代孩子是活在這個信息社會的,從出生起的一切都離不開電子產品,而我們卻狹隘的拿來當電子保姆?

在印度非常偏遠落後的地區,他們會建立“雲中教室”,他們教給孩子如何用電腦搜索自己想了解的知識,學會和世界各地的人溝通。

在這裡電子產品是一個學習工具,互聯網和電腦縮小了貧富差距帶給孩子的眼界限制。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一位以色列父親把自由貫徹在孩子出生起,沒有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從來都不要求孩子幾點上床睡覺。

孩子在這樣無控制的環境下學會了如何對自己負責,父母也相信他有這種能力。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深受啟發的我依瓢畫葫蘆做了個嘗試,昨晚cici說想看看食人花長什麼樣,我告訴她你可以用手機自己查,這是她第一次把手機當成求知的工具來使用。

期間我沒有限制她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是,和用來看動畫片不同的是,結束後她主動關掉手機,並告訴我食人花不會吃人只會吃小動物。

實驗證明,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也擁有自控力和學習力,只在於我們要相信他們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並且如何去引導和培養。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05 人生不應該只有競爭和成敗

什麼是成功?

我們的孩子可能會回答,考高分、掙大錢、買房子……

在被譽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芬蘭,一個9歲的孩子說,有工作、有家庭、有點錢,那就是成功了。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相信每個人看到這回答都會瞠目結舌,在這個幾乎沒有競爭的國家,學生也沒有考試,上課你可以選擇趴著還是躺著,作業也可以選擇做不做。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老師會幫助學生找到閃光點,也許你數學不好,但可能你的語文不錯,也許你讀書不行,但很擅長畫畫。

所有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甚至有天等你老了,還能在人前展示自己不專業的畫作,依然可以贏得一片掌聲,那句“我喜歡畫畫”多麼珍貴。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毫不誇張的說,我被芬蘭的教育理念實力圈粉了,沒有比較,每個人都是最好的,不斷被肯定,僅僅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而我們應試教育最明顯的弊端就是優等生和差生兩極分化,成績的失敗把學生三六九等分開,有多少人因此過早踏入底層的社會生活,何其殘忍?

同樣不被失敗定義的以色列,真正令人敬仰的英雄是那些無數次失敗還願意再去嘗試的人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他們父母覺得孩子能成為自己,做喜歡的事情就是成功,這樣的定義,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 前段時間自掏腰包嘗試登月的三個猶太大學生,雖然登陸艙最終在距離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空墜毀,但這三個人在以色列依然被視為超級英雄。

06 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這部紀錄片註定無法解開中國父母的補課焦慮、升學壓力,正如周軼君所言:“我們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學的教育報告,而是希望用直觀感性的故事讓觀眾有所啟發。”

比如:

不給孩子貼標籤;

培養孩子養成批判性思維;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尊重;

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停止自我學習成長;

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放棄的興趣愛好;

……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 如果一個孩子數學不好,芬蘭的老師會認為是自己的教學方式出現問題,再去尋找孩子感興趣的方式,而不會去給孩子下定義

教育,實質上就是一場思辨,從來就不存在什麼標杆,人就是一個變量,怎麼可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

眼下我們正面臨著,傳統和多元化教育之間的矛盾,很快不再有穩定的高薪職業,讀書考試念大學也不再是既定人生軌跡。

如何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社會有一席之地?這對我們的教育體系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周軼君在芬蘭的有感而發,我們從小到大被家長、學校、社會各種條條框框定義,似乎從未有機會真正問自己喜歡做什麼。

人到中年深感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與無奈,但作為父母,我真的希望能儘自己所能,讓孩子的未來沒有遺憾。

END

作者:C媽,能理性寫乾貨,也能走心寫雞湯,帶你走出育兒誤區,遠離焦慮!

C媽生活志,分享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親子漫畫。

被吹爆的《他鄉的童年》是精英教育的標杆?我不這麼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