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放開計劃生育就能拉動經濟嗎?

人口:放開計劃生育就能拉動經濟嗎?

宏觀經濟學裡面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持續的經濟增長,對於我們人類的現代文明來說,有著多麼生死攸關的意義。那從這一講開始,我就開始為你一個一個地拆解,是哪些因素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只要你搞明白這個問題,那麼無論你是要評估自己這個國家現在的經濟增長狀況,還是要預估它未來的增長趨勢,你心裡就都有譜了。

這一講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因素,就是人口。人口在經濟發展當中有多大作用,我們中國人是最清楚了。任何人只要談到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經濟,他就一定要考慮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超級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也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我們覺得中國的人口優勢,是我們的一項核心競爭力。

但是最近幾年你可能聽到過一種說法,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比如,我們現在正面臨老齡化的問題,估計再有個30年,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就能達到35%,也就是每三個人裡就有一個是老人。所以現在大家就在擔心,年輕人口一少了,中國經濟是不是就不行了?中國的經濟增速是不是要跟日本一樣,變成零了?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挽回這個趨勢,能維持中國的人口優勢呢?

1.出生率下降的必然性

根據經濟學家的計算,要把人口維持在原來的水平上,生育率至少要達到2,就是一對夫婦至少要生兩個孩子。但是現在生育率有多少呢?即使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也只有1.7。形勢逼人啊,那怎麼辦呢?有人說,生育率這麼低,是因為過去我們搞計劃生育,現在的老齡化問題,都是我們當年採取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所以只要放開生育,人口紅利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聽上去有道理吧。但是事實怎麼樣呢?我們確實也在逐步放開生育,比如2016年全面放開了二孩。但是2017年的出生人口不僅沒增加,反而還比2016年少了60多萬。到了2018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又少了200萬。也就是放開生育之後,大家不光沒有多生,生的還更少了。這說明生育率低不能全讓計劃生育政策背鍋。

那是別的什麼原因麼?你可能會說,因為確實生不起啊。現在養一個孩子,從懷孕到生育,再到養大了上學,這裡面要花多少成本啊。那怎麼辦呢?是不是政府應該把教育醫療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成本給承擔起來啊,這樣老百姓生得起了,自然就生得多了。

那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看看發達國家就知道了。按照2019年的數據,發達國家平均的生育率是1.6左右,最低的韓國只有1.2,西班牙和意大利只有1.3。這些國家可從來沒有計劃生育吧,老百姓也比咱們有錢,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公共服務比咱們發達,但是它們的生育率還是沒法提高。

那我們再想一步,既然大家生孩子有顧慮,那就再直接一點,政府出錢,獎勵大家生孩子,行不行呢?比如說德國,從1970年就開始出臺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咱們搞計劃生育還早。比如給養孩子的家庭發補貼,延長產假,多建幼兒園。還有匈牙利,準備給生四個孩子的女性終生免稅。還有日本、新加坡,也都是這樣。那結果呢,大家還是不生。

2.人口是一個外生變量

講到這裡,你有什麼感受呢?這裡有個認知模式要轉換的問題,我來給你點破吧。你看,無論是計劃生育,還是獎勵生育,其實都是把人口當成了工具,也就是說,當我們覺得人多力量大的時候就鼓勵生育,當我們擔心人多養活不了的時候就限制生育,現在我們還是這個思路,我們擔心人口老齡化,就想把生育率再提高。

但是我們這麼想的時候,忽略了一件事啊。那就是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發達,系統越來越複雜,制約生育率的因素是越來越多。它變成了在複雜系統裡,被各種因素鎖死了的一個變量。

比如說,過去我們養孩子,從來不怕生得多。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預期是能活就行,沒什麼別的成本。更何況生出來的還不一定個個能活,得多生幾個以防萬一。但是現在,醫療水平上來了,嬰兒死亡率低了,也就不用多生孩子來防止孩子夭折了。而且教育水平上來了,社會競爭也激烈了,孩子的教育投資也就上來了啊,自然就會限制人口的生育願望。這些因素,宏觀政策是攔不住的。

這還沒完。在現代經濟這個複雜系統裡面,有時候什麼因素會拉低生育率,你事先根本想不到。比如說,洗衣機的發明。

洗衣機的發明怎麼會降低生育率呢?這就是一個偶然的新發明帶來的連鎖反應。

洗衣機最早是1911年美國人發明的。在發明洗衣機之前,洗衣服的當然是家裡的婦女。但是有了洗衣機之後,女性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做家務了,就有條件出去工作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女性走出家庭參加工作,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而背後的原因就是包括洗衣機、冰箱、廚房電器等等這些家用電器的出現,把女性從家務中解放出來了。

那女性一參加工作,經濟獨立性就會提高,在家裡的談判籌碼就高了,生育的決策權就開始向女性手裡轉移。那你想,女性跟男性比,她的生育意願肯定是更弱的,畢竟生孩子是疼在女性身上,又不是疼在男性身上。所以,生育率就迅速下降。但是,這個趨勢的起因,居然是一項技術發明。

所以你看,在現代經濟系統裡面,生育率已經不是一個政策可以干預的東西了,它是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的結果。從國際經驗來看,整體經濟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是趨於下降。宏觀政策要在這個複雜系統裡面找到一個空隙,去幹預生育率,那是越來越難。

所以說,在一個受過宏觀經濟學訓練的人眼裡,人口這個變量,或者說生育率這個變量,從來都只是一個背景,而不是一個工具。比如說,你可以去看所有主流的宏觀經濟學模型,在那裡麵人口永遠是一個外生變量。啥叫外生變量?就是說你只能提前把它設定好,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推演其他的事情,而不能想著怎麼去影響它。這不是經濟學家用理論假設在粗暴地簡化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本身就是這個樣子。

3.人口問題的本質

那問題來了。既然在宏觀經濟裡面,人口永遠是一個背景,是你必須接受的一個東西,那面對人口紅利消退、人口老齡化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一點辦法也沒有呢?

當然不是。因為我們雖然很難干預人口的總量,但是我們可以干預人口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這是啥意思?

我們還是回到人口紅利這個概念上來。通常我們理解中國的人口紅利,都是認為中國人多嘛,所以勞動力供給充足。但是其實這個理解是有問題的。你想,中國人多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從清朝以來,中國人口規模就是世界第一,那時候怎麼沒聽說有什麼人口紅利呢?而且我們前面講過一個概念,叫馬爾薩斯陷阱。就是說光人多,那不一定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啊,它還有可能是經濟增長最大的制約因素。

所以說,人口紅利不是一個總量概念,而是一個結構概念,它說的是人口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的轉移。你想,過去我們國家的勞動力,主要是在從事農業。但是農業靠勞動力提升效率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同樣是一畝地,一個人就能搞定,你安排三五個人一起種,沒有意義嘛。

但是後來我們要發展工業、發展製造業,就不一樣了。製造業裡面人多是有規模效應的,人越多,效率越高。而且製造業的收入還比農業要高,所以原來那些在農業部門從事低效率勞動的勞動力,就會大量地向製造業轉移。這就會導致製造業的勞動力供給瞬間過剩,大大提高製造業的效率,同時壓低勞動力的成本。

比如當年諾基亞在中國設廠,一開始上了一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現,跟中國的人工比,機器成本太高,於是就換成了半自動化。又沒過多久,換成了最傳統的流水線,全人工生產,成本才算降到最低。

所以,這個勞動力在部門間轉移,導致供給過剩、成本下降的效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口紅利。它是兩個生產部門之間的關係。

我們今天說人口紅利消退,一樣是結構概念,就是勞動力從農業向製造業轉移這個過程,它到頭了。這個時候如果製造業還想發展,它就只能依靠現有的勞動力,而且以後得越來越多地依靠技術進步了。於是,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人口紅利就逐漸消失了。

說到這兒你就明白了。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們說人口紅利消退,好像是說我們在面臨一個轉折,但是其實這個事的底層邏輯是沒有變的,都是在不同的產業部門之間,怎麼分配勞動力的問題。

所以面對舊紅利的消退,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維持人口總量的增速,因為很可能是你想做也做不到。我們能做到,也應該做的,是引導勞動力向效率更高的部門,比如向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轉移,去形成新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