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去 留得住 教得好

下得去 留得住 教得好

——脫貧攻堅的“瀘溪教育答卷”之三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餘蓉

都說鄉村教育最難的是教師隊伍建設,最頭疼的是優秀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瀘溪以前也有這種煩惱。條件艱苦、任務繁重、經濟待遇低、專業成長慢、發展空間小……這些原因導致鄉村教師一度大量往城市流動。2009年前,縣教體局每年收到的教師進城申請報告,最多時有400多份,佔了鄉村教師五分之一。

面對這種危機,瀘溪以自己特有的政策和努力,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難題。

下得去:有300名教師申請到鄉村學校任教

浦市鎮馬王溪村小。記者眼前這位穿著時髦、打扮精緻的女老師,名叫周元英。周元英曾經在浦市鎮中心完小執教,2014年聽說馬王溪村小出現空缺崗位,主動申請到這裡來。“我到這裡還是通過競聘的呢。”周元英笑著說,當時有6名教師報名,最終憑著過硬的教學質量,她如願以償。

老師搶著去鄉村小學教書,這不是個案。據介紹,2010年以來,全縣申請到鄉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多達300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得益於2009年瀘溪率先在全國實施的農村教師崗位津補貼制度。當時,村小教師每月能額外多拿300元。2010年提高到600元,2011年提高到1200元。2012年至今,更是達到了1400元。這在全國都少見。

“不包括五險一金,我一年能到手7萬多元。”周元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不僅有1萬多元的津補貼,年底還有績效獎8000元、綜治獎2000元。現在,她家裡在縣城武溪鎮買了房,還買了一輛車。

為配強鄉村師資,瀘溪每年將90%的新進教師分配到農村任教,3年不得調動,還建立了鄉鎮中心完小教師到村小鍛鍊的制度,每年選派100名業務骨幹到村小鍛鍊。

德堡村小的語文教師李蘭蘭,原來是武溪小學的骨幹教師,2018年被選派到這裡。搞大課間,開展讀書活動、文明禮儀養成……李蘭蘭把先進的教學管理方法帶到了這裡,讓原本靦腆羞澀的孩子變得陽光自信。“李老師來了,我們的孩子大變樣。”採訪中,家長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鄉村學校最缺的還是藝體課程專業老師。為了解決這一“痛點”,瀘溪制定推行藝體教師無校籍管理制度,對農村藝體教師只聘任到鄉鎮,進行“走教”式教學。在紅土溪小學,每週都有2到3名白沙小學的教師來這裡給孩子們上英語課、音樂課、體育課。“這些年輕有活力的教師,給校園帶來了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校園都變得更生機勃勃了。”校長張斌開心地說。

留得住:住上“安心房”的鄉村教師享受評優晉升“紅利”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鄉村學校不僅教學樓漂亮,老師的住房也很漂亮。

在馬王溪村小,記者參觀了校長毛湘兒的家,一套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寬敞明亮,收拾得井井有條。“房子只有50多平方米,卻是實打實的面積。我們一家五口住都不覺得擠,一年的租金也才1000元左右。”毛湘兒的愛人說。

農村中學縣四中教師李波一上崗就住進了學校安排的週轉房。“城裡這樣的一套房,要花幾十萬元。我住著又不用掏多少錢,幸福感倍增。”李波說。

縣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譚子好介紹,為讓每一位鄉村教師能住得安心,縣裡整合各方資金,甚至將廉租房建到了學校。2011年開始,共建了1643套廉租房、216套週轉房。全縣鄉村無房教師人手一套,有的學校甚至還有多。

政治待遇上的傾斜,是另一個讓鄉村教師安心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該縣將中、高級教師職務晉升指標直接分配到鄉鎮,分解到學校,農村指標高於城區學校。同時,該縣實行農村教師評優評獎傾斜政策,將評選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80%的指標給了農村教師。每年表彰獎勵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200餘名,其中農村教師達150餘名,教師個人最高獎勵達5萬元;利用春節走訪慰問困難教職工500餘人,其中農村教師佔70%,送去困難救助金12萬元。

教得好:3年來全縣完成教師培訓1.2萬人次

教師下去了,留住了,但如果“教不好”,鄉村教育振興仍然只是空談。

為了激發教師的主動性,瀘溪拿起了質量考核指揮棒,出臺了《教學質量效益評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之前提到的村小津補貼,並不是只要在村小教書就能多拿1400元,而是要有質量保證。縣裡每學期都有個大型的質量檢測,檢測結果沒有達到要求,不要說評優晉級,連報名參加調動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也正是在這樣的指揮棒下,鄉村教師人人都想辦法練“手藝”,教好書。

黃泥衝小學教師符海鷗,曾經接手過一個語數平均分只有30多分的班。於是,她從加減法開始教起,天天利用休息時間輔導學生,還走遍了每個孩子的家,與家長一起商量。2016年,這個班的語文平均分提高到了80多分,數學90多分,名列全縣前茅。

促教師成長,瀘溪的另一個做法是加大培訓力度。

縣裡每學期會選送2至6名中小學校長、10至20名農村中青年骨幹教師到發達地區名校掛職鍛鍊,跟班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每年按照不低於教師工資總額2.5%的比例安排教師培訓經費,實行全員培訓計劃,組織開展農村片村小全科型教師培訓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實施“燭光工程”,對中小學班主任進行全面培訓;創建名師工作室8個,評選州、縣學科帶頭人60人,定期組織送教下鄉、送研下鄉、送培下鄉。來自縣教體局的數字是,從2015到2018年,3年來全縣完成教師培訓1.2萬人次。

李蘭蘭就是縣語文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她告訴記者,每年名師工作室都會組織專業的培訓,針對教學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研究,還會通過上示範課、同課異構展示出多種教學方法。“有了名師的幫助,鄉村教師也能學到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我們對鄉村教育信心更足了。”李蘭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