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首先,德州與省會濟南相接,基本可以看做濟南後花園的存在,尤其是齊河縣與濟南市區只有一條黃河的間隔,大量德州人去濟南工作比在德州更加方便,而且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發展空間更大,機會也更多。德州只有一所德州學院的本科院校,比之濟南差太多了,這使很多德州學子濟南讀書而留在了濟南。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當然省內的城市畢竟是兄弟關係,濟南發展好了可以帶動德州的發展。但是,德州最尷尬的地方是市區所處的位置,山東16個地級市,除了沿海城市的市中心沿海而建,像煙臺、青島、日照、威海,而其他城市沒有一個像德州這樣的城市發展框架。

德州市區處在山東和河北的交界處,非但是交界,而且整個城市唯獨大部分市區凸向河北,雖然在省的層面從來不會有要大力發展誰而不發展誰的策略,但是在同等資源的分配下,以德州和濟南的距離,肯定會優先給予濟南,因為明顯是濟南更能帶動周邊,更能輻射德州的一些縣級市。

另外德州身處山東省西北方向,距離天津、北京也不算遠,所以德州有很多人去往這些大城市發展。一個城市的發展少不了人才的貢獻,但是德州因為工業基礎、經濟活躍程度都相對落後,挽留不知人才,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沒有人才支撐的城市,即便想要大力發展,也是舉步維艱。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德州在山東所有地級市中,經濟算是中規中矩,所以相對而言沒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經濟支柱去發展自己,經濟實力比較落後,區縣發展跟不上步伐,城市建設不足,老城區有待改善,相對收入較低。

德州知名度比較高的產品只有扒雞和太陽能,而且最大的太陽能企業近些年因為種種原因與德州的發展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還是那句話,德州因為地理位置邊緣的緣故,而省內經濟發展的重心不會偏移,那與整個省份發展的邏輯不相符合。德州只有積極融入濟南的發展,與濟南協同向前,特別是山東提出做大濟南省會的戰略後,濟南也在實施北跨黃河的策略,德州將發展重心逐漸東移才符合日後的發展邏輯。否則不但從地域上,從心理上都感覺德州與山東的距離遠。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德州相比于山東其他城市,可能唯一的優勢就是處在首都南下的必經之路上了,當年是京杭大運河上重要的節點城鎮,漕運十分的繁忙,到了今天德州的高速網絡、鐵路網絡也很發達,可以說處在我國鐵路交通、高速公路的大動脈之上。但是德州與省內的城市鐵路往來卻很少,就像歷史上京杭運河時期一樣,因為德州雖然屬於山東但在鐵路系統上歸屬北京鐵路局管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德州與省內兄弟城市的交流。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德州市想要大發展,有兩個圈子可以選擇:

對內,要積極融入濟南都市圈,爭取濟德一體化建設,濟南到德州,一馬平川,京滬高鐵半小時直達。但不知道為什麼,在這件事上德州不積極,可能是因為德州經濟實力最強的齊河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德州怕失去這個經濟亮點,對濟南的招攬一直不冷不熱。然後省會一生氣,不跟你玩了,轉身過去招攬泰安,雖然中間隔著泰山,修條高速都要挖無數隧道,但架不住泰安熱情啊,泰安市主要領導一講話就是要發展濟泰一體,融入濟南,巍峨的泰山也擋不住滿腔熱情。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對外,德州號稱北京遠郊,與北京、天津已經邁入一小時經濟圈了,隨著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德州市的地位更加凸顯。但一直以來,德州對接京津好像也沒那麼積極,沒在京津經濟圈中得到什麼實質性好處。自古以來,得交通者得天下,德州的根本優勢在交通,但不知道為什麼,德州並沒有放大這個優勢,德州的道路建設、交通便利情況在山東省優勢也並不明顯。

所以總覺得德州在山東沒什麼朋友,沒跟其他城市形成互動合力,在這個經濟開發融合的時代,孤軍奮戰是很難突破的。幸好現在有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還有山東對濟南省會輻射帶動的支持,德州一定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機,主動對接雄安和濟南,成為內外城市群的亮點,才能突破自身,獲得大發展。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德州的發展,真的是挺可惜的。德州市地理位置優勢很大,山東省的北大門,對接京津的橋頭堡,而且德州一片大平原,規劃交通和產業園區都很方便,而且依託太陽城的基礎,以新能源為突破口,完全可以做成山東新能源領域的一張名片,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政府與企業沒有形成合力,領軍企業沒能起到帶頭作用。

山東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德州?德州沒有前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