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如何設計比較合理?

九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如何設計比較合理?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藉助白描手法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敘事、寫景、抒情交融的寫作特色。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

師:冬天來了 ,同學們喜歡看雪嗎? (預設:可能有一部分學生會說喜歡。) 那麼,大家都看過哪裡的雪呢?(學生可能大部分都會說,大連的雪,即北國的雪)

今天,我們一齊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體顯示:課文題目——“湖心亭看雪”,並且板書課文題目)

師:導遊是誰呢? (

學生會一齊回答:張岱)

張岱,何許人也?

多媒體顯示張岱相關資料:

張岱( 1597-1689), 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山陰人。

明亡(崇禎十七年)後不仕, 入山著書以終。代表著作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順便簡單介紹一下湖心亭在哪)

師:大家知不知道湖心亭在哪呢?

(即使學生都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簡單介紹一下,“湖心亭”在杭州西湖。)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西湖的雪景。

1.學生自己 自由地、大聲地、快速地把課文至少讀兩遍,給大家兩分鐘左右的時間。

2.請個別學生起來範讀,正音。教師還要特別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比如: 更(gēng)定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 強(qiǎng)飲三大白而別

3.讓學生放慢速度讀,讀出節奏感,讀出停頓、抑揚頓挫,讀出感情,再把課文讀兩遍,給大家三分鐘左右的時間。

4.請學生來範讀,看是否讀出了感情,師生點評。

三、疏通文句,感知大意:

1、分小組討論,每個小組的學生先自己結合課下注釋,把課文翻譯一遍,給幾分鐘時間,視學生完成的具體情況而定。有疑難字詞,學生先在書上圈划起來。教師巡視。

2、解答學生的字詞疑問。學生提出自己剛剛在翻譯課文過程中碰到的譯不了的字詞句,其他同學是否有知道的,然後老師更正。

老師還要強調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如:是、俱、絕、一、焉、痴…… 3、再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自己把課文串講一遍,教師巡視。 4、請兩位同學分別翻譯一段。

四、品讀賞析:

1、文中舟子為什麼說作者“痴”?作者的痴表現在哪裡?

讓學生明確:文章開頭寫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挐

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裡主要的表達方式是記敘,記敘的要素

有:時間、地點、人物、天氣、環境。作者在那個時候,那種天氣和環境,還獨自堅持跑去看雪,表現了作者對雪景的“痴”。

2、作者對雪如此“痴”,那麼,在作者眼中“雪”是什麼樣的呢?文中有沒有描寫雪景的句子?讓學生找出來。

即是這兩句話:“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

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3、這裡,作者寫雪,主要採用了什麼手法呢?

可以先讓學生感悟這兩句話在語言文字上有什麼特點。學生一般都能感受到:語言簡潔。 那麼老師就可以直接告訴大家這種手法叫“白描”,並且讓大家看到書上第204頁介紹的“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多媒體顯示:“白描”

並且,還有一段對白描簡單介紹的文字,讓一位學生來讀一讀:

原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以簡練樸素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同時,附上幾幅圖片,主要是中國山水畫中運用了白描手法的,讓學生感知一下“白描”手法,“不濃墨重彩地勾勒事物形象”的特點。

4、大膽質疑:對課文學生是否還有疑問,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答。 5、再花幾分鐘時間,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爭取做到當堂成誦。 6、老師檢測,請個別能背誦的學生示範一下。

7、全班齊讀全文,能背誦的學生就背,背不下來的可以看書讀。

五、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篇古文,瞭解到“白描”這種寫作手法,感悟到作者對雪景的“痴”。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小練筆:寫一段你眼中的雪景。

建議:採用“白描”的手法。

七、課堂檢測:

解釋劃線字、詞:

1、湖中人鳥聲俱 絕

2、是日更定矣

3、獨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6、湖中焉 得 更有此人

7、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九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如何設計比較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