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嘴戰鬥誕生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青石嘴村,紅軍長征青石嘴戰鬥紀念碑格外引人矚目。紀念碑由基座、碑身、騎馬士兵雕像三部分組成,主體高19.35米,碑體兩側翼高10米,碑銘高7米,象徵著青石嘴戰鬥發生在1935年10月7日。碑頂紅軍戰士手持大刀騎戰馬衝鋒的雕塑,則象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的誕生。

“青石嘴,踞於六盤山東麓,青山作屏,茹河縈迴;四周碧野,雞鳴三縣,為平銀公路必經之地。20世紀30年代,民族危亡,國難深重。紅軍北上抗日,途經此地受阻,遂與國民黨軍激戰,著名的青石嘴戰鬥由此而生。”紀念碑上的文字,講述了這場戰鬥的重要意義。

1935年9月20日,北上紅軍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在甘肅岷縣哈達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並根據革命形勢確定了聲東擊西、佯攻天水、北上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陝甘支隊所轄3個縱隊、7000餘人兵分兩路,由靜寧界石鋪入固原繼續向陝北挺進。

10月6日,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隨林彪司令員、聶榮臻政委和左權參謀長率領的陝甘支隊右路一縱隊經過西吉縣單家集、興隆鎮,進入今原州區張易鎮。

此時,紅軍的處境十分兇險。一方面,雄關六盤山橫亙於前;另一方面,蔣介石命令東北軍騎兵第七師門炳嶽部在六盤山東麓和尚鋪、青石嘴、開城一帶踞守堵截,又安排尾隨中央紅軍的敵三十七師毛炳文、第二十四師李英部繼續沿西蘭公路追擊,企圖截斷紅軍沿西蘭公路翻越六盤山的去路;山城固原還駐紮著何柱國騎兵的大隊人馬和馬鴻賓的步兵師。

經過偵察,紅軍對敵情有所瞭解,大致確定了從敵軍兵力相對較弱的青石嘴突圍的前進路線。

紅軍主力部隊迅速挺進六盤山主脈地帶,行進到青石嘴以西約1公里的一個山窪時,發現敵門炳嶽部19團運輸物資的兩個連剛剛進入青石嘴進行整頓休息。根據現場情況,毛澤東提出“攻擊要猛、要快、要狠”的作戰要求,並親自部署了戰鬥任務,令王開湘、楊成武率領4大隊擔任正面攻擊,楊得志、蕭華的1大隊和張春山、賴傳珠的5大隊分別從兩側迂迴,陳賡、鄧飛率13大隊後衛掩護,形成鉗形包圍態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敵人。

青石嘴村村民丁紅武的外公海保清曾親眼目睹這場戰鬥。當時,30多歲的海保清正在放羊,忽然看到西面3個山頭衝下幾批身穿軍服的人。此時,國民黨部隊正在河灘樹陰處吃飯、休息,武器已上交集中保管,猛然看到紅軍戰士四面八方像猛虎般衝下山來頓時亂了陣腳,有的還沒來得及上馬,就被抓獲,有的剛跨上馬,還沒坐穩,就被打落下馬。戰鬥旋即結束。除該團團長鬍競先和少數官兵逃向開城外,大部分繳械投降。

“規模小,只有短短半小時,仗打得很漂亮。”多年以後,海保清一再讚歎紅軍戰士的驍勇善戰。

原州區原黨史辦主任魏國營介紹,青石嘴一役共殲滅騎兵200多人,繳獲戰馬100多匹,彈藥物資10餘輛馬車,是長征路上繳獲戰馬最多、物資最多,且沒有傷亡的一場戰鬥。“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在六盤山地區圍剿紅軍的圖謀,打通了紅軍繼續北上勝利會師的通道。”魏國營說。

戰鬥勝利後,紅軍利用這些繳獲的戰馬把陝甘支隊偵察連正式編為騎兵偵察連。這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部隊正式誕生了。經過短暫訓練,戰士們很快就掌握了騎兵的基本戰術技能,並接受了毛澤東等首長的檢閱。(王豪 任明超 李劍平 母建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