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柿子:北京人秋冬的甜蜜記憶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深秋的華北,層林盡染,到了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時令水果已經不剩幾樣。柿子是秋冬季節深受大家喜歡的水果,甚至今年《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還帶火了西安臨潼的火晶柿子。實際上,北京傳統的磨盤柿子品質也很好,而且種植歷史悠久,昌平區十三陵鎮,就是北京出產柿子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柿子歷史悠久、色澤紅潤通透、口感上乘,曾是皇家貢品。近些年,由於柿子價格低迷,許多果農放棄種柿子,改種更有經濟價值的水果,但柿子依然是秋冬季節裡,北京人的一個甜蜜記憶。

霜降柿子:北京人秋冬的甜蜜記憶

柿子已經掛滿枝頭。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十三陵的兩種柿子霜降成熟

1987年11月2日,現代詩人海子寫了一首名為《昌平的柿子樹》的詩,詩中寫道:“在鎮子邊的小村莊/有兩棵秋天的柿子樹/柿子樹下/不是我的家/秋之樹/枝葉稀疏的秋之樹”。

又到霜降節氣,柿子樹大概是最能表現秋天的一種樹了,霜降節氣,昌平區的柿子已經掛滿枝頭,葉片也由綠色逐漸轉為橙色,在深秋藍天的映襯下,柿子顯得格外紅。等天氣再冷一點兒,樹葉全部轉為橘紅色甚至掉落,柿子也就全部成熟可以盡情享用了。

沿著昌平區十三陵鎮裡的村間小路行走,時不時就能看到幾棵高大的柿子樹,柿子像小燈籠一樣掛在枝頭,儘管柿子樹旁的一些其他樹木已經掉了葉子,略顯蒼涼,但柿子樹依然煥發著生機。

霜降柿子:北京人秋冬的甜蜜記憶

昌平區傳統的大蓋柿,也叫作磨盤柿子。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在十三陵鎮的景陵村,有一大片柿子園,園中南側的柿子樹成熟了不少,有些已經被村裡人採走了,北側的柿子還稍欠些日子,等霜降過後就能完全成熟了。北京燕山碩果果品專業合作社社長周進良是景陵村人,有著數十年種植柿子的經驗,他告訴記者,十三陵鎮的柿子主要有兩個品種,一種是昌平區傳統的大蓋柿,也叫作磨盤柿子,還有一種是前些年從陝西引進的品種,名為陽豐甜柿。

在永陵村,記者也見到了幾棵柿子樹,果實飽滿,色彩明亮,有些成熟的柿子已經掉在地上。從比較矮的柿子樹上挑選一個已經變成橙紅色的柿子,輕輕旋轉柿子把兒,再用力一拔,柿子就摘下來了,柿子已經比較軟,用手一掰,裡面橙色的汁水就流了出來,輕輕吸一下,頓感香甜。周進良介紹說,十三陵鎮的柿子一般在霜降成熟,磨盤柿子比較常見,果實大,而陽豐甜柿個頭小,沒有傳統磨盤柿子“腰間”陷下去的一圈“磨盤印”,口味更甜。

過了霜降節氣,剩下的柿子也差不多都熟了,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收柿子。周進良說,摘柿子一般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拿著帶鉤的長杆子,看準了柿子就往下摘,另一個人拿著一個專門縫製的柿子兜兒在下面接著,再把接過來的柿子放進大袋子裡或者筐裡。

曾作為皇家貢品的柿子價格低迷

據《北京果樹志》記載,柿子原產於我國南方,約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據漢初成書的《禮記》記載,柿在周代已有栽培,並在重大祭祀禮儀上作為貢品。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有“枇杷橪柿,楟柰厚朴,軟棗楊梅,櫻桃蒲絛(葡萄)”的文字記載。

北京地區開始栽培柿樹的年代不詳。據考證,早在明朝洪武年間,房山一帶已栽培磨盤柿子,因其“果實縊痕明顯,位於果腰,將果肉分成上下兩部分,形似磨盤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後,磨盤柿子作為貢品年年進奉皇城。

另據《北京名果》記載:在北京地區,柿樹的分佈宛如一條金色飄帶,纏繞在山地和平原之間的山麓地帶,北部以長城為界,東部自平谷向西經密雲、懷柔、昌平、門頭溝、豐臺等區,直至西南部房山區的張坊、十渡,遍佈于山前緩區。著名品種有房山大峪溝磨盤柿、北車營金燈柿;平谷黃松峪八月黃、樂政務杵頭扁;昌平十三陵大蓋柿等。

霜降柿子:北京人秋冬的甜蜜記憶

磨盤柿子比較常見,而且果實大。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昌平區種植柿子的歷史很悠久,傳說慈禧尤其喜愛十三陵的柿子,因為這裡的柿子色澤紅潤通透、口感上乘,曾把這裡出產的柿子作為供果。如今,昌平還有一些三四百年曆史的柿子樹。

據周進良介紹,目前十三陵鎮裡有不少柿子樹都是新中國成立前就已栽種的,一般樹幹直徑達30到40釐米的即為70年以上樹齡的老樹,直徑為20釐米或者更小的,則是新中國成立後栽種的。

然而,由於近幾年柿子價格低迷,十三陵鎮的柿子種植戶在慢慢減少,“今年柿子價格也就一塊多一斤,現在大家都不願意投入精力去管理了,好多柿子樹都是粗放生長。”

北京人秋冬的甜蜜回憶

雖然比起草莓、櫻桃等水果,柿子的經濟效益確實一般,但柿子卻是北京人的一個甜蜜記憶。說起秋冬老百姓喜歡的食品,都是甜蜜的,紅彤彤的糖葫蘆、香噴噴的糖炒栗子、熱氣騰騰的烤白薯,還有就是寒冷季節裡的一口新鮮柿子。

柿子的食用方法有幾種,可以熟了直接吃,或者是還未全熟時“漤(懶音)”後食用(也就是通過多種方式緩慢加溫催熟),還可將熟的柿子碼放於冰箱冷凍室內做成“凍柿子”,還有去皮做帶有一層糖霜的柿餅,又軟又甜。

柿子初收上市時,皮厚味澀,需要經人工來“漤”柿子,讓柿子不再生澀,變得脆甜。到了霜降節氣,柿子已熟透,澀味沒有了,而肉質熟爛,成為蜜汁,所以在北京也有把吃柿子稱為“喝了蜜”的。

霜降節氣到了,大家不妨到昌平的十三陵或是房山的張坊走走,親手摘幾個通紅的柿子,品一品深秋季節的甜蜜。

校對 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