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道德模範風采」記同煤集團地煤運銷公司員工葛向棟

山西日報原標題:【愛國情 奮鬥者——全國道德模範風采】七年踐諾盡所能 捐資助學十四萬——記同煤集團地煤運銷公司員工葛向棟

「全國道德模範風采」記同煤集團地煤運銷公司員工葛向棟

“父親臨終遺言就是要我盡己所能幫助那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完成學業。雖然這個獎學金不多,但希望能盡我們的綿薄之力,為家鄉多培養棟樑之才。”52歲的葛向棟不停地搓著手,試圖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如果脫去那件印有同煤集團字樣的工裝,這位入選2018年“中國好人榜”、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的煤礦工人更像一個路人甲。

7年捐資14萬,同煤集團地煤運銷公司員工葛向棟遵父遺願捐資助學,218名貧困學生受益。

「全國道德模範風采」記同煤集團地煤運銷公司員工葛向棟

今年5月,葛向棟第七次出發,帶著父親的遺願和兩萬元錢走進了大同市新榮區青澤學校,把一年一度的“葛老師獎學金”交到了孩子們的手上。

面對孩子,老葛的緊張蕩然無存,唯有親切的交談和勉勵。“好幾個孩子都拿過兩三次獎學金了,看著他們的成長,我是發自內心地高興。”

葛向棟的父親葛義生前是大同市新榮區破魯堡鄉八墩村青澤學校的一名鄉村教師。“那時候我們家中兄弟五個,母親沒有工作,條件特別艱苦,但是父親還是經常會把家庭條件更差的學生領回家裡來。記憶中,只要看見父親帶著學生回來就知道今天又要吃不飽肚子了。”憶當年,葛向棟一臉心酸。2011年12月葛義去世。時隔八年,葛向棟仍舊清晰記得父親彌留之際反覆叮嚀的那句話,“要盡己所能幫助那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完成學業!”

2013年5月,葛向棟徵得母親同意,在父親執教的大同市新榮區青澤學校設立了“葛老師獎學金”,每年拿出2萬元作為此項獎勵的經費,計劃在10年內捐助20萬元獎勵青澤學校品學兼優的學生。

“當初也糾結過,是在幾所學校每年輪流發放獎學金還是固定在一個學校,畢竟錢有限,最後還是我母親做主,就設在我父親執教42年的青澤學校。”葛向棟說。

回憶起第一次獲得“葛老師獎學金”的情景,郝彩雲仍舊曆歷在目:“2013年一共有25名學生獲得‘葛老師獎學金’。最高的1000元,這對於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不光是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在連續三年獲得“葛老師獎學金”後,郝彩雲以663分的優異成績考取大同一中。

關馨雨也是“葛老師獎學金”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吃飯都是省著吃,自從得到‘葛老師獎學金’後,有錢買課外書了。等我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後,我一定會回報家鄉。”

「全國道德模範風采」記同煤集團地煤運銷公司員工葛向棟

7年來,孩子們成了葛向棟心頭的牽掛。每一個獲得“葛老師獎學金”學生的學習情況他都要細心詢問,認真做記錄,學生家裡的困難情況、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聯繫電話、QQ號碼,他記了厚厚的一大本。平常,這些受過資助的學生經常給葛向棟打電話、發微信,言語間充滿感激之情。

“我不圖回報,只希望他們好好做人,回報社會。”葛向棟說。

“再苦再難,捐資助學不能停。”雖然對捐贈十分大方,但葛向棟對自己和家人卻異常“小氣”。一家人擠在六十幾平方米的小屋,沙發、床用了幾十年都無錢更換,平時他們省吃儉用,“摳”出錢兌現自己的承諾。

2016年,設立獎項的第四年,葛向棟生活遇到了困難,妻子武金梅抱病在家休養,女兒上高三,生活費、資料費、補課費……處處讓全家捉襟見肘,一家人僅靠他兩千元左右的工資來維持生活。有人勸他放棄,但他頂住各種壓力,千方百計積攢資金,硬是將“葛老師獎學金”如期發放到孩子們手中。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

2016年葛向棟的女兒以557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為了物理專業的一名新生。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上大學的女兒一直在外做兼職,她希望分擔父母的重擔,即便很微薄。“孩子們大了,越來越懂事,每年發獎學金之前,都會拿出些錢。去年,兩個孩子還說,以後我幹不動拿不出錢了,他們會堅持下去。”說到孩子們對自己的支持,葛向棟掩飾不住的興奮,整張臉都洋溢著欣慰。

“隨著媒體的傳播,單位知道我捐資助學,也給了好多幫助,已經不咋困難了。再說這是我父親的遺願,目前我還能幹得動,出得起。”許多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和家長登門感謝,但是葛向棟都謝絕了。“當時沒有以我父親的名字命名獎學金,就是不想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家身上,孩子們應該記住的是葛老師的身份,是老師對品學兼優孩子們的鼓勵。”(文/洪浪 吳玲 責編/溫劍偉)

(轉自:山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