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实现深圳与长三角、大西南重点城市6小时直达

南都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依然离不开交通上的打造,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深圳市政协六届六十次主席会议“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委兼职副主任,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春指出,深圳正处于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窗口期,需要构建高质量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海洋创新人才、产业等要素集聚提供坚实支撑。

政协委员建议:实现深圳与长三角、大西南重点城市6小时直达

张晓春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照对外辐射与竞争力的高低又可细分为三种模式:模式一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代表城市为伦敦;模式二以中转为主,代表城市为香港和新加坡;模式三以服务腹地货物集散为主,代表港口有鹿特丹。

目前,深圳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4位,具备模式三发展特征,并处于向模式一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培育与发展海洋科研机构、海洋金融服务机构取代港口泊位与航道建设,成为转型期发展的重点内容。因此从深圳的模式考虑,张晓春建议可以重点学习伦敦。

张晓春指出,对标国际经验,大湾区及深圳既有交通网络尚难以支撑海洋中心高质量发展。交通设施与服务方面,深圳仍短板明显,按照新华·波罗的海2018国际航运中心指数体系,深圳航运中心指数仅列全球第27位,对于国际航运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明显不足;与长三角、成渝、北部湾等重点城市群的联系均超过8小时;大湾区人均轨道里程仅为0.6公里/万人,仅为东京湾区的1/2,纽约湾区的1/6,尚难以为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品质化的联系服务。

因此,张晓春建议在交通上进行腹地再拓展,构建多向辐射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大湾区与国内核心城市群的直连直通,带动南中国共享海洋经济发展红利。立足国家“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协同发展要求,加快面向东中西三大方向高铁战略通道的规划建设,

推动有三大铁路通道向八大铁路通道升级,实现深圳与长三角、大西南重点城市间的6小时直达,为泛珠地区海洋创新人来自由流动提供便捷支撑,强化与上海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提升海洋经济对于南中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另外,重构大湾区时空联系格局,为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便捷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更有竞争力的区域交通设施条件。构建功能清晰、多元一体的湾区轨道服务体系,实现大湾区广佛、珠澳、深港三大极点的半小时直达,其他城市节点间的1小时直达,形成深莞惠都市圈重点城镇间1小时互通联系网络。预留预控大湾区跨江走廊群,以立体复合理念,推动伶仃洋通道等战略通道集约化建设与利用。形成服务于旅游、通勤、休闲等多元目的的大湾区特色水上客运网络,作为服务于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