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上週播出的《奇葩說》中,被導師寄予厚望,被觀眾連連稱讚的美女博士許吉如爆冷出局。本該是一場令人惋惜的結局,沒想到因為羅振宇的一個舉動,讓人們對許吉如的淘汰拍手稱快。

《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大眾對許吉如態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就是:羅振宇在沒有同自己隊友商量的前提下,將“在下不服卡”送給了許吉如。

《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在下不服卡”是指在自己團隊成員面臨淘汰時,導師如果想要挽留該成員,可以使用該卡片,成員便可任意挑選對方選手,進行挑戰,如果挑戰成功可以免於淘汰,此卡僅可使用一次。

如此珍貴的一張卡,羅振宇沒有給自己團隊的成員,反而給了對手的成員。更令人吃驚的是,許吉如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並且挑選了對方最弱的選手胡老師。被一眾網友指責“吃相太難看”。許吉如徹底毀掉了幾期下來積攢的好人緣與高人氣。

《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人們諷刺羅振宇賣弄人設,突顯自己的道德高尚,批評他自私,沒有團隊意識。嘲笑他賤賣人情,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看到的是,他背後那個充滿利益的慾望世界。隱藏在他荒誕行為下的是活在利益世界裡的成年人,所奉行的準則。

利益合作關係凌駕於一切關係之上

馬克思曾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步入社會之後的成年人,會為了金錢、權力、地位,多邊的發展與各種人物的社交關係。

這些關係源於利益的趨同,維繫於更長遠的利益。在這種關係的背景下,人們在遇到外界的危機時,更趨向於站在同一條佔線上。

薛教授與羅振宇關係的轉折點始於2016年。當時知識付費產業在媒體行業嶄露頭角,薛教授的書《經濟學通識》在羅輯思維上20個月賣到了1.7億的銷售額。那是薛教授第一次感受到了羅振宇的影響力。

《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於是2016年薛兆豐進駐羅輯思維旗下 “得到”平臺,推出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目前,該專欄的訂閱用戶已有幾十萬人。薛教授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謂名利雙收。

如此密切的商業合作關係,在薛教授面臨重大危機時,羅振宇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奇葩說》畢竟只是一個短期的合作平臺,但是薛教授卻是長期的合作伙伴。

羅振宇是一個商人,他當然懂得做事情要從長遠利益的角度出發這個道理,所以在許吉如面臨淘汰,薛教授陷入危機時,他與薛教授的利益合作關係是他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成年人的世界是充滿誘惑的,到處都有利益的牽絆,當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時,你就會將其凌駕於你周圍所有關係之上。

個人成見成為了是非判斷的標準

成年人的世界裡,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貼標籤,把人劃分成三六九等,然後自動向優等人群靠攏。因為這群人是可以獲得利益與價值的潛在群體。

而當這群被貼好標籤的“獵物”,出現一些失誤,表現不盡如人意時,狩獵者便會出言維護,噓寒問暖,甚至無視表現比她們優秀的“差等生”。

這就是成見,它會讓人們自動屏蔽掉客觀現實,看不到自己偏好的人或事物的不足之處。它會讓人們為了守護好自己眼中的“珍寶”喪失理智,甚至不惜打壓他心裡那些所謂的低等人群。

《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羅振宇在許吉如面臨淘汰時,不斷表達對其的惋惜,不斷肯定她的能力,言語間透漏的意思只有一個:就是她的淘汰只是因為發揮失常。而被許吉如挑中的她眼中最弱的選手胡老師,在最後一刻絕地反擊,用法律知識反駁的許吉如啞口無言,卻直接遭到了忽視。

只因許吉如在羅振宇心中一開始就被貼上了“優等生”的標籤,無論她怎麼失利,她曾經的光環都被認定是她一生的價值所在。

人的成見受利益驅動,受喜好左右,也改變著成年人的遊戲規則。

攫取人的商業價值成為了合作的目標

《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寫到過:“當我們降生到人世的那一瞬間,每一個行為都代表著人的需求。”而成年人交往的最大需求就是攫取對方的商業價值。

許吉如在《奇葩說》第一集的表現中就非常搶眼,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哈佛大學博士,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冠軍,參加過《我是演說家》《我們來了》等電視節目。

《奇葩說》羅振宇無視規則力保許吉如:成年人的利益世界有多可怕

高顏值、高智商、高知名度,觀眾看到的是她身上的光彩,但是作為一個商人,羅振宇看到的更多是她身上的商業價值,他在向許吉如拋出橄欖枝。

人這一輩子最難還的就是人情,對許吉如來說,在如此危難關頭,羅老師不顧自己團隊成員的命運,不顧蔡康永和節目組的反對,頂著觀眾質疑的壓力,拼命挽救自己。這份情,她恐怕要還很久了。

當一個人身上懷揣寶藏,商業價值不斷綻放時,能夠吸引到的合作伙伴也就會越來越多,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他們慕名而來,不是欣賞你的才華,仰慕你的優秀,而是要攫取你身上全部的商業價值。

這是資本家的本性,也是成年人世界裡,與人交往的趨向性目標。

人活一世,從簡單純真的孩童時代走向複雜功利的成人世界,這彷彿是每個人的宿命,但不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