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這些年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人氣爆棚的劇幾乎都屬於IP翻拍劇。

(IP為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縮寫,直譯意為:知識產權,可以想象成某個故事、形象、一種流行文化的具象,IP劇則指的是基於這些要素改編的影視劇)

《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陳情令》,《仙劍奇俠系列》

要麼來自熱門小說,要麼來自情懷遊戲。

這裡面既有優等生,如豆瓣9.3分的《琅琊榜》。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琅琊榜》

也有及格生,像豆瓣6.3分的《花千骨》。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花千骨》

一個成功翻拍劇帶給我們的遠不止好看這麼簡單,而是成為一種可以延續的流行文化或者經典文化。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裡有這麼一句臺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直到現在都還有人懷念梅長蘇。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但是,一個好IP並不等於一部好的翻拍劇,頂級IP未必就一定能產生出頂級的衍生品,有好底子也需要獨具匠心的在上面蓋房子才行。

因此翻開過去半個世紀中國的翻拍劇史,能當得上“頂級”二字的屈指可數。

倒是1986年一部劃時代的大劇橫空出世,無論從影響的深度、廣度,還是當時的拍攝難度以及IP本身的關注度和頂級程度,它要敢做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這就是央視86版《西遊記》。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央視86版《西遊記》

拍攝歷時6年,翻拍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中國第一部四大名著改編電視劇

試播當年創造了89%的收視神話。用萬人空巷形容毫不誇張,而更咂舌的是此後30多年間,《西遊記》在各大電視臺重播超過3000次,成為了70、80、90甚至00後的童年記憶。

央視86版《西遊記》到底是怎麼做到把一個頂級IP變成一部頂級電視劇的呢?

一怒之下的鉅作

說到導演楊潔拍攝《西遊記》的初衷,當年接下這個任務,她心裡燃燒的是一股要為中國經典名著正名的火。

在央視版西遊記之前,日本人在1978年也搗鼓出了一部《西遊記》,在這裡顛覆中國人三觀的是:唐僧是女的,觀音是男的,如來是女的,銀角大王和金角大王是兩口子。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日版《西遊記》如來成女性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男版觀音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金角、銀角“兩口子”

這讓楊潔很生氣,覺得咱們再不拍,不拍好,老祖宗的經典都被別人毀了。

80年代初的中國剛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屬於一個萬物復甦的特殊時期,在此之前的十幾年時間裡我們的藝術題材範圍相對有限,如果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可能聽說過

“樣板戲”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樣板戲《紅燈記》

這一回,楊潔等文藝工作者在接受了長期的“命題”作文後,終於有機會把《西遊記》這部反映“怪力亂神”的作品搬上了熒幕,可以說,電視劇《西遊記》的誕生很幸運的遇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西遊記》眾所周知:有龍宮,天庭,有猴子的七十二變、騰雲駕霧和數不清的妖魔鬼怪。

一句話:這是部需要用特效堆起來的電視劇。

可是在連5毛特效都沒有的80年代,光是想想,導演楊潔腦仁都疼。更何況此前國內根本就沒有拍攝這種大型神話電視劇的任何經驗,那個時候中國連電視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稀罕物。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中國最早的電視劇是50年代的《一口菜餅子》,此後幾近停滯

比取經還艱難的拍攝

《西遊記》有多難拍?

開拍前,楊潔帶著幾個人花了兩個多月跑遍全國,東至大海,西到荒漠,一邊選景一邊找演員

而開拍後,這個窮的叮噹響劇組只有一臺攝像機,導致每場戲得反反覆覆折騰,於是拍攝週期奇長,從1982年拍到1988年(86年首播,88年全部拍完)。因為時間實在太長光唐僧就換了兩次,“孫悟空”六小齡童23歲進組,最後在劇組戀愛結婚。

更別提連威亞是何物都不知道的劇組找了各種土辦法來拍特效,甚至連魚缸、滑板、蹦床都用上了。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龍宮戲就靠攝像機前放個魚缸

楊潔最後坦言,劇組是抱著唐僧取經敢於赴死的決心來完成這部戲的。

但光有決心不足以成就一部好戲,真正讓整個劇組走到最後的是“信念”

信念支撐了他們的堅持,這個信念是什麼?就是楊潔拍攝的初衷,她希望中國的經典能儘量原汁原味的呈現給國人。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劇組吃盒飯

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影視劇人這種信念感在資金越來越充裕的今天卻越發淡薄。

同樣是摳圖

,80年代的西遊記雖然因為時代技術侷限給了我們“紙片”般的特效,觀眾看到的卻是誠意,對《西遊記》劇組來說這是一次從0到1的探索。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西遊記》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

而像廣為人知《孤芳不自賞》裡的摳圖,則是赤裸裸的偷懶和對觀眾的漠視,

是一次從1到0的自我放棄。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孤芳不自賞》

楊潔在拍攝《西遊記》時,明令演員不許跨組拍攝,而這一拍又是6年,基本上劇組多數演員最青春的年華都獻給了《西遊記》。也許有人說這是不同時代的效率問題,但如果連最基本不糊弄觀眾的前提都喪失了,最後又有誰會為你買單呢。

影響深遠

《西遊記》小說是中國最頂級的IP之一,但是楊潔的86版《西遊記》卻完成了誕生在一個經典IP基礎上,又把自己變成一個IP的壯舉。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小說《西遊記》

看過西遊記原著的都知道,很明顯的兩個字“暗黑”

原著中關於孫猴子的外貌描寫是這樣的:

“真個是生得醜陋: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像屬螃蟹的,肉在裡面、骨在外面”

審美上基本沒法看,影視化作品裡最接近原著描述的可能是周星馳《西遊降魔》裡的孫悟空。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西遊降魔》孫悟空

何況,書中還有猴子自述愛吃人的橋段。

這在上世紀80年代顯然不可能成為影視化的內容,尤其是受眾還是以青少年為主。取其精髓,去其“糟粕”,86版《西遊記》相對保留了原著最普世陽光的一面,就像馬哲裡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一樣,猴子雖然邪氣很足,但有正義感,戰鬥力強;八戒雖然好色,但也有自己可愛的一面。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獅駝嶺三巨頭

楊潔沒有刻意追求、也不可能追求塑造出師徒四個完整的性格,因為人物的傾向決定了電視劇的氣質。直到今天豬哥還能回憶起小時候《三打白骨精》一集留下的心理陰影,如果原汁原味保留原著:“骷髏若嶺,骸骨如林。人頭髮翽成氈片,人皮肉爛作泥塵。人筋纏在樹上,乾焦晃亮如銀”這樣的格調,想想都會後怕。

真、善、美總是最容易打動人,正因為楊潔留下了《西遊記》更主流價值的一面,才使得它老少咸宜,影響深遠。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景區裡的悟空八戒

並且這種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估量,因為很多沒看過《西遊記》原著的人都自然的將央視86版《西遊記》所呈現的那個“西遊世界”視為了正統。

可以看到,除周星馳的作品外,後世絕大多數孫悟空,儘管可能有著不同的外形,但是絕對有著統一的靈魂,而這個靈魂的內核就源自於86版《西遊記》。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甄子丹版孫悟空

即便如《大聖歸來》孫悟空連外核氣質都具備了《大話西遊》的影子,但內裡卻還是住著個86版孫悟空。

86版電視劇《西遊記》就像原著小說《西遊記》的分身,成為一個源於經典卻獨成一格的IP,所以才有了現在兩種西遊風格的路線之爭。

央視86版《西遊記》誕生的動力,都是被日本人給氣出來的

86版孫悟空六小齡童不止一次怒批《大話西遊》

不過豬哥倒是認為,百家才能爭鳴。孫悟空殘不殘忍唐僧該不該戀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讀。因為原著《西遊記》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裡,但社會是在不斷變化演進的,人類任何的藝術創造都是當下人們的思想折射。

沒有孰對孰錯,只有觀眾愛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