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明年起,長江瀘州段將永久性禁捕

為了修復和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嗎,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自2020年1月1日起,

長江瀘州段和沱江瀘州部分段將實施永久性禁捕。

背景:今年1月6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根據部署,2019年底前,長江流域已經公佈的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實現全面永久性禁捕;2020年底前,長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實施為期10年的禁捕。

瀘州長、沱兩江都將禁捕

據江陽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副隊長羅小兵介紹,整個長江瀘州段都屬於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2020年1月1日起永久性禁捕。沱江則以流灘壩為界,下游段屬於保護區,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永久性禁捕,上游段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十年禁捕

重磅!明年起,長江瀘州段將永久性禁捕

▲紅色區域永久禁捕,藍色區域十年禁捕

雖然禁捕起止時間有所不同,但瀘州區域內的漁民轉產工作是同步進行的,就江陽區而言,長、沱兩江將於2020年1月1日實現禁捕。據統計,瀘州市登記註冊的合法漁船有800餘艘,江陽區有217艘、涉及漁民414人。羅小兵告訴記者,前期已進行摸底、核查和宣傳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待區政府審定下發後,就立即開始實施漁民的轉產工作。

生物生存環境惡化 禁捕勢在必行

重磅!明年起,長江瀘州段將永久性禁捕

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灘塗圍墾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

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伴隨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部分漁民為獲取捕撈收益,使用“絕戶網”“電毒炸”等非法漁具,造成資源越捕越少的惡性循環。

重磅!明年起,長江瀘州段將永久性禁捕

▲打漁30多年的卿大叔告訴記者,曾經一天能捕撈10餘斤,如今只能捕撈到3-4斤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的施行,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部署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的關鍵之舉。一方面,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國家給予適當補償,引導漁民退捕轉產;另一方面,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滿足全國人民對水產品消費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