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強程楊村與“程楊青年連”

棗強縣城正北10公里處有個肖張鎮,肖張鎮西1公里處有個叫“程楊”的村。這裡地勢平坦,東臨衡(水)大(營)公路,南靠中乾渠,北鄰衡水市桃城區,地勢平坦,以農業為主,有653戶,2162人,4956畝耕地(2006年數據統計)。村中有十多個姓氏,李、周、閆、張為大戶。

村名為什麼叫“程楊”?據傳,明朝之前就有此村。始名“莊科”。明洪武年間北遷一里建村,當時只有程、楊兩姓,故稱程楊(見《棗強縣地名資料彙編》)。另有一說,古時候有兩位將軍,屯兵在這裡,一姓程,一姓楊,故名程楊。當年建的將軍府遺址仍在村北坑北沿上坡碎磚瓦的土崗子(見作家李曉明《回憶》)。

程楊之所以成為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紅色記憶,是因為這裡曾誕生過棗強縣第一支抗日武裝——程楊青年連。

那是1939年春天,棗強已被日寇侵佔,殘匪會道門一時猖獗。縣委根據冀南行署的指示,採取分散隱蔽、紮根農村、發動群眾抗戰的戰略。在縣委工作的李佩文同志被安排回老家程楊工作。他發現許多農戶家有槍支,就和黨支部商量決定在本村成立一支抗日武裝。報縣委後,縣委批准請求,並暫定名“青年抗日先鋒隊”。

程楊村多戶為什麼有槍支呢?原來,自“七七事變”以來,國民黨採取不抵抗政策,由北向南節節敗退。1938年10月,國民黨鹿鍾麟的保安三旅南逃到棗強住在程楊村。後奉命去廣宗打鬼子,接觸兩小時就潰敗回來。1939年2月的一天晚上,當聽到有人不斷喊“鬼子來了,鬼子來了”後(這實際是村黨支部請示區委、縣委後採取的試探措施)三旅官兵如嚇掉魂魄、扔掉槍支,便潰逃得無影無蹤。槍支分散在各家各戶,有的偷埋了起來,有的偷賣掉。村黨支部及時把槍支收集起來,上繳了縣委,並留下一小部分用於村裡的治安。

自成立抗日武裝的決定得到縣委批准後,黨支部通過群眾工作,很快就收集到槍支80餘支,報名參加“先鋒隊”的青年光本村就達六七十人,加上鄰村達100多人。後這支當時棗強縣的第一支農民抗日武裝,被正式命名為“程楊青年連”。

“程楊青年連”的戰士們,在攻克肖張據點、武邑蘇正戰役中,重創日偽,打出了青年連的氣概。後來,青年連編入了縣大隊第二大隊,再後來編入10旅25團青年營第4連。抗日戰爭勝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說起程楊,還需指出的是程楊村黨支部,1938年7月就建立起來了,是八路軍東進縱隊到達冀南的當年就建立起來的農村黨支部,也是棗強縣較早成立的農村黨支部。

隨著黨支部和青年連的成立,程楊村走出了一批青年黨員幹部。其中較突出的是李曉明。他曾任棗北縣委書記兼遊擊大隊政委,後隨劉鄧大軍南下,先後在中共武漢市委黨校、武昌區委、中南區農委、廣東、湖北省委宣傳部、中宣部文藝局擔任領導職務。並寫出了紅色經典《平原槍聲》,成為全國著名作家。(馬金江)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