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蓮花池的革命往事

1938年夏天,申雲浦代理竹口小學校長,在竹口、蓮花池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以張惠民為首的黨支部。(選自《紀念申雲浦同志專輯》《平原的晨曦:冀魯豫黨史資料選編之五》《風雨人生:冀魯豫黨史資料選編之十》)

1941年,在壽張、範縣、朝城、陽穀邊沿地帶,成立範壽朝陽小邊區,壽張縣境西部金斗營、蓮花池一帶隸屬之。1942年9月小邊區撤銷,原屬壽張的部分村莊仍迴歸壽張縣,成立壽張第三區,蓮花池屬於第三區。(選自《臺前縣志》)

1942年9月27日,日寇“鐵壁合圍”,掃蕩冀魯豫邊區。根據中共雲南省顧委常委王鏡如回憶,範縣縣委、縣政府從葛口向東轉移。王鏡如同縣獨立營相遇,一起轉移到蓮花池一帶。他們與從冀中突圍出來的黃敬同志(時任冀中區黨委書記)以及冀中南下支隊一起在蓮花池活動,後來轉移到今莘縣櫻桃園附近。

1943年11月6日,曾思玉率冀魯豫軍區二分區七、八團拔掉敵偽軍在侯廟和蓮花池的據點,生俘偽軍中隊長李學德、劉金聲以下200餘人。

1944年11月9日,抗日四支隊發表《為攻克侯廟、蓮花池告壽張縣民眾書》,言明“在蓮花池街上當眾處決了人人痛恨之徐小隊長。”

1945年7月,八路軍攻打陽穀縣城,“(壽張)三區蓮花池的民兵班護擔架、送傷員,不辭勞苦。”“(21日晚)民兵一個班,掩護擔架30副到火線,隨從主力打進東門,在敵人反衝鋒當中拉了3個傷號,放到擔架上抬回來。”(引自聊城地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歷史的豐碑:魯西北縣城解放資料彙編》)

同時,蓮花池群眾到前線給人民子弟兵送給養,以通訊形式登載在《冀魯豫日報》(1945年8月7日)。

1947年,專區文工團、音樂訓練班、戲曲訓練班相繼在蓮花池成立,蓮花池成為冀魯豫二專區的文化中心。詳情見後“紅色文化基因”。

1947年8月,作家於黑丁到蓮花池採風,根據土地改革情況進行創造,塑造了鐵面無私的小說人物“楊欽”。

1947年9月,原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王亞平(時任冀魯豫邊區文聯主任)到蓮花池考察,後寫詩歌讚揚蓮花池的女民兵,收錄到《黃河英雄歌》。

1948年4月3日至6月3日,冀魯豫區第九地委第二期整黨在蓮花池村進行,參加人數756人,為陽穀、壽張、範縣等縣的主要幹部。這期整黨的方針是進一步發動群眾。發動群眾的主要環節是反對自由主義、宗派主義、動搖性、溫情主義等。其基本原則是群眾運動要有群眾,思想領導要有思想,反對整人不整己。(選自《陽穀縣志》《魯西北革命史》)

1948年夏,冀魯豫九專署在蓮花池村成立小學教師輪訓隊,對範縣、觀城、朝城、壽張四個縣的部分教師進行短期輪訓。(選自陽穀縣政協文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