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個朋友圈,招惹你了嗎?

我發個朋友圈,招惹你了嗎?

01

記得五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有一天突然發現,我用了半年的計算器裡面,居然沒有電池,我驚呆了,我以為這是個靈異事件,於是我把他分享到了朋友圈。

我發個朋友圈,招惹你了嗎?

結果一群朋友嘲笑我,包括我的領導,她們說:漁啊,你太笨了,這個計算器是太陽能的。

直到今天都不斷有人提醒我刪掉這條朋友圈,這會讓人覺得我蠢萌蠢萌的。我不願意刪,蠢萌有什麼不好,誰不是從天真善良的傻子,被現實逼成心機深沉的瘋子。

後來有讀者告訴我,這條朋友圈讓我顯得更真實。

在我下鄉支教那年,我擔任語文老師,我在課堂上分享一個當紅作者的書,同學們反響熱烈。之後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告訴大家一定不要像書名所說的那樣“看起來很努力”。

一年後我,我在網上寫文小有成就,因緣際會認識了這個當紅作者,我告訴他,當年我因為看了他的書才走上寫作的道路。

我發個朋友圈,招惹你了嗎?

他一開始不相信,我把朋友圈發給他看,當紅作者笑著說:漁,那你的新書我幫你作序吧!

朋友圈對我而言並不只是一種回憶,即便無數文章批鬥刷朋友圈是一種浪費時間,我仍舊保持每晚閱讀半個小時的朋友圈。

我需要看下大家在關心什麼,這會給我寫文製造話題。我也需要看看大家分享的一些東西,從中分析人性與心理。

但最重要的,我需要從別人的朋友圈裡看透一種東西,叫“因果”。

只能從自己經驗吸取教訓的人,不算聰明。真正聰明的人,可以從別人身上吸取教訓。

朋友圈裡,有那麼一些人,你能清晰地瞭解他的價值觀,瞭解他的為人處事方式,瞭解他所處的位置,於是你能從他身上發現一種命運的因果,這些因果疊加起來,便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所以,我本人也堅持發朋友圈,因為我也是因果的一環。

02

我不會去朋友圈曬努力,也不會去朋友圈賣東西,更不會刷屏求關注。總之任何在朋友圈裡希望統治別人情緒的人,大多都只收獲了挫折和失敗。

我發朋友圈不頻繁,本著你我舒服的原則。

我喜歡發一些段子,這會給人帶來快樂。我也喜歡做一些詩,懷念自己的青春。

我是本著讓人舒服自己也舒服的原則發朋友圈的,但總有一些人想方設法要證明你是LOW逼,好像她自己的朋友圈已經滿足不了她的炫耀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就突然來了這麼一個人。


我發個朋友圈,招惹你了嗎?


由於這位仁兄的朋友圈已經屏蔽了我,我實在想不起他是誰。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這條朋友圈似乎招惹了他,讓他成為評論區裡的一朵奇葩。

在朋友圈已經成為敵人圈的今天,總有人想方設法證明你很LOW。那你直接屏蔽我可好,有必要來宣告嗎?

這時候,大家的朋友圈,好像都不是用來記錄日常的工具了,似乎成為了羞辱別人的戰場。

我居然有點懷念以前的QQ空間,不管是怎樣的發一些“殺馬特”和“忘了愛”,都可以理直氣壯。也許若干年後再看,這確實是一種二逼行為,那可也是我獨一無二的非主流青春,不是嗎?

後來我發現,在一些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來作為貶低你智商的素材。你吃飯睡覺、旅遊、打遊戲、談戀愛,在他們眼中都是很LOW的行為。

於是,有三個問題讓我十分詫異。

我到底發什麼才能讓你滿意?我發朋友圈是為了迎合你嗎?那你逼格這麼高,你的生活幸福,成績斐然嗎?

最後一個問題我是有答案的,朋友圈因果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凡是喜歡羞辱別人的人,最終都會被現實啪啪打臉。

原因並不是因為羞辱別人,給他們造成了什麼人際壓力,大部人對羞辱者並不會直接的反擊。

而是因為這些羞辱別人的人,邏輯都異常狹隘。他們會活在一個高高在上的幻覺中,而這份幻覺其實是為了補償他曾經受到的羞辱。

這樣的人從來也沒有接受愛的能力。

03

小娟老師比我晚幾年進學校工作,我發現她總喜歡發一些,我個人認為很幼稚的朋友圈。

“學校今天停電了,看到學生點蠟燭學習,我真的被感動了!”

“同學做活動受傷了,一群人把他送到醫務室,大家好團結!”

看她那麼天真善良,我私下告訴她,關注學生是對的,但不用發出來,這會讓某些人覺得你很嫩,容易被欺負,為此會把很多破事丟給你。

“我知道啊!”小娟的眼神異常真誠,“漁老師,可我畢竟不是你啊!”

“我要是能像你一樣開網絡課養活自己,我也不想這麼辛苦啊。我知道他們總把值班監考一類的事丟給我,但值班一天一百塊呢,家裡弟弟等著上學,爸爸身體不好,急需用錢。某某老師申報課題還把我帶上了,我哪會寫那玩意!”

聽完小娟老師的話,我突然覺得其實是我幼稚了。

人是活在自己的認識裡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和素養,都有自身獨特的環境構成。

我們在自己的慾望和侷限裡自HIGH,我用自己的立場去解釋小娟是很可笑的,這就是所謂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人性如水,水是無根之物。如果我們輕易將自己的心智建立在目前擁有的基礎上,比如因為有優越感而自信,因為富有而輕賤別人,就難以觸及到最為深邃的真實。

小娟和我都是整個高校系統裡的一環,如果不是她的值班,哪能為我爭取時間寫書。同樣,也只有我把課上得讓學生滿意了,小娟才有空間去開展學生活動。

看清楚這一點,是自我成長的關鍵。

吐槽朋友圈能給你帶來智慧和身價的提升嗎?並不能!

佛曰:觀眾生相,皆為一相,即生平常心。又云:觀眾生,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了達三界皆唯自心。

意思是,我們對所有人的關注,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以人為鏡、看清自己,跳出狹隘,不再偏執。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喜歡這個叫朋友圈的東西,它不是用來讓我們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而是在記錄下我們生命所有的小確幸後,對這個世界說聲晚安。

-----------------

劍聖喵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500萬粉絲個人帳號意見領袖,省高校心理協會常務理事,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情緒管理達人,陪同讀者成就強大,願得我心如明月,獨映寒夜迷途人。

著有《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給情緒》《掌控情緒,從來不靠忍》正在熱銷中,微信公眾號:劍聖喵大師(ID:swordpa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