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雖然是有些困難,但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很多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不過在冷兵器時代,其實雙方的裝備差距不會特別大,因此人數往往能決定戰爭的走勢,事實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戰爭的本質仍然是大兵團消耗戰,靠人來堆積出來的勝果。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要想以少勝多,除非是統帥帶領的軍隊非常強,運用戰略得當,否則就是發揮在守城戰中,相比陣地和野戰,守城戰中以少勝多的例子就非常多,有很多的守城戰爭,防守方靠著幾千人就能守住一座大城,對方無論是上萬還是十萬人,都很難打破他們的防守,因此也造就了歷史上很多的守城名將。

比如朱文正就曾依靠少量兵力守衛洪都,抵擋住了陳友諒數十萬的大軍,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韋孝寬依靠玉璧城,抵擋住高歡十萬大軍,還有釣魚城這些經典的戰例,都在宣揚著這些防守名將們的功。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那麼當時的人們是如何靠著少量兵力就守住大城的呢?

首先古代軍事家們非常注重城防建設,城市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囤積資源兵力,還在交通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麼建造大城,更多還是出於軍事上的考量,自然在城防上就不會含糊了。守城戰中,防守一方有著一定的優勢,城牆就是他們最大的屏障。

小城的話,無論有多少的軍力留守,都很難抵擋住對方的進攻,畢竟城市的規模擺在那,一些小城牆壁的高度也就是2,3米,有的根本就是木製牆壁,這種城市就等於是白送,很容易就可以打下來。而大城情況就不同了,出於軍事需要,不僅有著非常廣闊的護城河,修築城市的時候也不斷提升城牆的厚度與高度。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比如朱元璋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是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的策略,他以南京為自己的根據地,修建了一座非常大的南京城,也是後來明北京紫禁城的模板,南京城牆光是外城就已經超過60公里,城磚每塊一般重20餘斤,層層疊疊壘砌成高達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城牆還依託地勢修建,光是要爬上這個城牆就已經非常困難。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除了城牆自身的優勢外,城牆還有著各種的防禦設施,越是大的城市,防禦設施越是全面,除了正常的藏兵洞這些設施外,主要就是城防武器,比如在南京城中就有一種專門用於防守的投石車,可以拋射30-100公斤重的石彈,一次性扔出去,就可以給敵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還有像尖刀滾木,車弩,諸葛弩,後來隨著火器的運用,像大炮,火槍這些武器也成為守城常用的兵器。比如著名的努爾哈赤在攻打寧遠的時候,就是被對方的火炮打退,自己到死都沒有能攻下寧遠,綜上所述,守城一方並不需要太多的人員,去過城牆上面遊玩的人應該能明白,古代的這些城牆其實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再寬的城牆也有限度,因此在上面負責守城的人數量相當有限。

通常是輪換來防守,因此守城就算是有十萬大軍,你防守的時候也用不了這麼多的人。當然,防守的軍隊不見得會擅長攻擊,但他們對於防守還是非常擅長的,本身城牆就給了他們一定的優勢,上面眾多的武器,在戰鬥的時候也能發揮出很好的作用,守軍士兵往往都非常善於使用這些武器,畢竟平時都是要經受一些訓練的,要像山海關這些險要的地帶,只要防守一方抵抗一下,敵人就很難打進來。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在攻城戰中,其實人數過多不見得是什麼好事,以少量的守軍抵擋住龐大的敵人,看起來是有些不現實,實際上很好解釋,敵人要攻城不可能只是攻一面,古代往往有一堆城門,不同的城門都要有軍隊來負責進攻,這下就分散了進攻方的兵力,比如十萬大軍去打一個大城,分散到幾面之後,每一處城門守軍遇到的敵人就沒有多少。

還有一點,在進攻的時候攻方兵力會被進一步分散,進攻方往往是使用雲梯這些武器,他們沒有直接衝上去的路徑,因此就只能是操作這些武器來攻城,像雲梯這些東西一次性容納的人數也是非常有限的,這就導致進攻方在攻擊的時候,真正投入的兵力也比較少,那麼守軍幾千人,依靠著城防優勢,想要守住城市是完全有可能的。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當然,古代很多的攻城戰並非是真的攻城,進攻一方也清楚,自己要全力攻城的話代價太大了,很多人都是選擇圍城,攻城期間發動的進攻次數有限,守軍承擔的壓力並不在於敵人的數量,而是在於自己的資源。

很多將領都是在等待對方城池裡面的資源耗盡,像沒有糧食,守城器械用得差不多了,士氣也消耗殆盡,這樣的話可以避免作戰,沒準對方會直接投降。當然在進攻方也會遇到這個壓力,他們出動的兵力非常多,消耗的資源也就更多一些,通常雙方在攻守間,沒有發生什麼戰爭,完全就是在比拼資源,看看誰耗得過誰,要是進攻方的資源跟不上,他們就會選擇撤退,這也能算是防守方打退了敵人。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況且防守一方本身就是以逸待勞,他們往往是在自己的主場來戰鬥,而敵人通常都是遠道而來,是在敵人的境內來戰鬥,那樣的話,進攻方的壓力就更大,一旦短時間沒有辦法攻下城池,士兵就會開始慌亂,這樣的話進攻方的攻勢就會越來越弱,反而守城軍隊消耗較大,但是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他們要是堅決防守下去,進攻一方反而是無計可施。

對於當時士兵素養不高的軍隊來說,看到一些大城自身就先失去了信心,畢竟人都是怕死的,沒有人有把握能打下這樣的大城,而守軍雖然人數不夠多,但他們內部還有很多可以動員的力量,比如守城的時候人們常常會號召城內的民眾參與到防守中來。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像扔滾石這些工作,只要是個男子就能負責,甚至一些婦女也可以來做,還有像弩箭這些武器,上手難度並不大,而城中還有這些民眾可以不斷來給守軍提供幫助,這就讓他們沒有了後顧之憂,不過守城也分為不同的情況,古代有很多的守軍是沒有退路而守城,比如像釣魚城這些地方的守軍,周圍都已經被敵人攻佔,他們沒有退路,只有與城市共存亡。

還有一些守軍就不一樣,比如他們是屬於吸引敵軍來給其他軍隊爭取反包圍的機會,還有一些是前面戰敗了退到城市裡面來負責防守,或者是已經得到支援信號來防守。這些守軍他們都有退路,而且也明白自己會得到支援,因此他們在防守中也可以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要是真的沒有什麼退路,很多城市也不見得能支撐下去。

古代城池防禦措施:古人如何做到用幾千兵力,守住一個大型城池?

可隨著火器的應用,守城的把握也是越來越大,但對於進攻一方來說,攻城把握增加要更多,他們完全可以靠著強大的火力把城市給摧毀,尤其是到了現在,城市就已經失去了之前的屏障作用,隨便一個導彈什麼的,估計城市就會消失了,因此以少數兵力守住城池,更多還是出現在古代戰爭中。

參考文獻:《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