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花了10年才仿製成功的機槍——每秒射百彈

我們在看美國電影時,經常能看到一個士兵操作機槍瘋狂掃射的鏡頭,機槍的火光、聲音加上敵人的慘叫,那畫面相當震撼。

清朝花了10年才仿製成功的機槍——每秒射百彈


下面來介紹一下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

清朝花了10年才仿製成功的機槍——每秒射百彈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機槍,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鐘每管1000發以上。
電影中的這款機槍就是M134機槍,這傢伙每分鐘射速高達6000發,也就是說,在一秒內就能打光3個95式步槍彈匣。
以美軍為例,裝備加特林機槍的炮艇機,通常攜帶三挺機槍,備彈2萬發,平均每挺機槍約6000多發子彈,算下來正好可以讓它們用最大射速打上一分鐘。

清朝花了10年才仿製成功的機槍——每秒射百彈


這樣的耗彈量對於一般的國家來說,加特林就是個用不起的“大爺”。不過,M134機槍的“性價比”還是不錯的。在越南戰爭中,加特林機槍給越軍造成了大量的殺傷。據統計,約有7萬5千名越南士兵被加特林機槍打死打傷。
但是,到最後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帝也有點扛不住了。越南戰爭後,美軍嫌它耗彈高,維護難,將其束之高閣。不過隨後美國人發現,加特林機槍在短促時間內爆發出的極強火力,非常適合特種作戰。

清朝花了10年才仿製成功的機槍——每秒射百彈


談到加特林機槍,中國早在清末就引進過手動版的,不過隨著馬克沁重機槍的裝備,中國就逐漸淘汰了加特林。
而近年來,隨著軍工以及作戰理念等變化,中國也開始加特林機槍的研發工作。


央視財經頻道播放了一個專題片,其中就談到了國產7.62毫米6管機槍,這就是國產CS/LM12型7.62mm機槍。
從外形看,就是美國M134加特林機槍的仿製品,其最大射速也達到每分鐘6000發的標準。


當年金陵製造局仿製加特林機槍花了7年時間,為什麼現在技術更加先進了仿製卻要花10年?
首先,老式加特林機槍是“手動檔”,射速每分鐘200發左右,整體構造較為簡單,仿製比較容易。

清朝花了10年才仿製成功的機槍——每秒射百彈


而M134是電力驅動的“自動檔”,槍管轉速極高,整槍共有400多個零件,結構較為複雜,所以難度相對較大。另外,中國對這類武器的研發沒有基礎。
曾經有專家指出,對武器的逆向開發,要對它的設計理念、總體思路、材料、本土化改造和基礎工業水平等諸多因素都有通盤考慮,很可能比從零開始更有難度。
特林轉管機槍從誕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決定了其具有能連發射擊,火力猛等優點,但也存在重量大、機動性差等缺點。正如許多其它發明一樣,在軍用領域,加特林轉管機槍是“早產兒”——當時世界主流軍事思想還沒有為其誕生做好準備。
1862年並不存在對轉管機槍的戰術需求,因為當時軍隊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將一挺機槍作為高效火力來使用,轉管機槍不能給人以深刻印象。而將機槍用在步兵進攻中作為近距離支援武器的思想,直到 1898 年才由美國陸軍進行了論證,甚至後來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陸軍都還經常採取大規模步兵集群衝鋒的戰術,可見直到20世紀初很多國家都還對機槍的威力不夠重視。
更為不幸的是,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發明家們在不斷解決技術難題,努力完善各自發明的同時,也不自覺地為自己的發明創造掘好了墳墓——當手動武器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就為自動武器的出現創造了成熟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