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鐵礦石定價權將變天?首次參照“中國價格”到底有什麼玄機

國際鐵礦石定價權將變天?首次參照“中國價格”到底有什麼玄機

近日,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與山東萊鋼永鋒國貿(下稱“永鋒國貿”)等國內大型鋼鐵企業,簽訂兩筆以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合同。這是境外礦山繼長協定價、普氏指數定價模式之後的一個全新定價模式。

實際上,境外礦山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採用人民幣計價、用期貨定價,淡水河谷並非個例。據瞭解,境外礦山力拓和FMG今年也成立了中國貿易公司,在中國港口開展人民幣計價的現貨貿易,其價格參考港口現貨和期貨價格等。

不爭的事實是,隨著力拓、FMG等境外礦山都開始用人民幣計價銷售鐵礦石,以往國際鐵礦石貿易以普氏指數為定價依據、以美元為計價結算貨幣的局面有望改觀。

值得一提的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和進口國,但由於上游鐵礦石供給高度集中,且中國鋼鐵產能較為分散,在鐵礦石貿易中,中國長期缺乏與消費地位相匹配的定價權。

目前,中國鋼廠進口的半數以上鐵礦石是長協礦。長協礦從2010年開始使用指數定價。由於普氏在2008年已進入鐵礦石市場,而同期未有中國公司進入指數定價的諮詢行業,國外礦山在鐵礦石行業推行以普氏指數為長協定價依據的政策。

儘管鐵礦石人民幣計價模式代表未來鐵礦石貿易的發展趨勢,但目前大範圍推廣仍有諸多阻力。建信期貨黑色研究主管翟賀攀認為,中國分散的鋼鐵生產企業面對高集中度的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仍未形成購買合力,議價能力仍相對單薄,多數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原有定價模式,並且長期形成的交易習慣和交割模式在短時間內改變也有一定難度。此外,在全球範圍內,人民幣尚未成為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國外生產商和貿易商需要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

國際鐵礦石定價權將變天?首次參照“中國價格”到底有什麼玄機

“中國價格”有望成趨勢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廢鋼資源總產生量在2.2億噸左右,同比增加2000萬噸。2019年,中國廢鋼總量預計為2.5億噸,同比增加3000多萬噸。到2030年,社會廢鋼資源產生量將達到3.2-3.5億噸。

長期以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貿易國,在國際鐵礦石定價上卻缺少與龐大貿易規模相匹配的影響力。在鋼鐵市場上,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推廣基差貿易模式的呼籲聲不絕於耳。

據期貨日報報道,此次巴西淡水河谷與國內鋼鐵企業簽訂了基差貿易合同。雙方以大商所鐵礦石期貨2005合約為價格基準,礦種設定為巴西混合粉(BRBF)。國內鋼鐵企業利用鐵礦石期貨對沖風險,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嘗試將我國鐵礦石期貨價格作為參考,進行貿易定價,這將成為國際鐵礦石市場期現結合的經典案例。

永鋒國貿總經理李超表示,淡水河谷與永鋒國貿的基差貿易模式是典型的賣方叫價模式,雙方以“期貨價格+基差”為結算價格,淡水河谷作為賣方在點價期內多次完成了點價。雙方充分結合了淡水河谷現貨銷售價格以及永鋒國貿的採購需求,確定在鐵礦石期貨2005合約點價,參考國內期現貨價差等來定基差。

初步估計,鋼鐵行業每年國際貿易規模可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隨著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國際化的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在未來全球鐵礦石貿易中將會成為重要的金融定價工具,而期貨工具將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動力之一。”國投安信期貨研究員某高級分析師說。

國際鐵礦石定價權將變天?首次參照“中國價格”到底有什麼玄機

任重道遠

“鋼、銅、鋁三大金屬礦產資源,中國對外依存度很高,每年進口價值量上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以來,國際礦業巨頭利潤的大幅增長,中國的‘貢獻’最大。中國的依存度高,卻沒有理應的價格話語權,反倒經常受人制約和替人買單。因此,要儘快補上國家大宗金屬戰略管控的短板。”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葛紅林表示。

全球鐵礦石的主要供應商分別是澳洲的力拓(RioTinto)和必和必拓(BHP)、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它們合稱為“三大礦山”。

眾所周知,全球鐵礦石供應基本上掌握在前三家鐵礦石供應商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力拓礦業手中,其市場份額佔市場總額的七成。2003年,中國鋼鐵行業蓬勃發展,令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企業自然而然地坐到了上述三大礦山的談判桌對面。

日本一向是西方俱樂部的“名譽成員”,對於三大鐵礦石巨頭來說,還是屬於“自己人”,那麼就一切好商量。加之日本人也聽歐美老大哥的話,於是雙方眉目傳情、一拍即合,便定下了談判協商定價的機制,稱為“長協”。

2003年底,作為的中國代表,寶鋼首次亮相“長協”的談判桌。然而隨後五六年,除了2007年,中國企業都只是“列席”,並不能參與對鐵礦石價格的決定權,主導長協價格的仍是以日本和德國為主的傳統需求方和三大礦山。

更要命的是,中國不僅沒有定價權,反而被其它各國聯手抬價弄得“很受傷”。從1991年首次長協談判到中國加入之前的2003年,鐵礦石價格漲漲跌跌,但累積下來降了16%。

然而,自2004年中國首次加入“長協”談判以來,截至2008年,國際鐵礦石的價格累計上漲337.5%,同時間,在2004年到2008年這5年間,中國的鋼產量從2.72億噸激增到5.12億噸。

2010年,全球鐵礦石定價模式改變,結算價轉向普氏指數,季度定價取代年度定價,越來越多中國鋼廠參與到鐵礦石貿易之中,鐵礦石價格進入指數定價階段。因此,普氏價格指數也被認為是決定鐵礦石價格的官方指數。實際上,普氏價格作為鐵礦石定價基準這一現實一直沒變,國內現貨也好、期貨也好仍無法撼動這一格局。

指數定價機制看似公平,但背後的操控權,仍然掌握在三大礦山和國際資本手中。這些事實都表明,雖然“長協”解散了,鐵礦石定價開始採用指數化方式,但是全球鐵礦石市場定價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手中。

在過去接近10年的“普氏指數時代”,包括中國的鋼廠以及中鋼協在內的行業機構,反對的聲音一直未有間斷。背後的原因則是,基於對這一單一指數定價的公平性的質疑。

國際鐵礦石定價權將變天?首次參照“中國價格”到底有什麼玄機

直到近年來,中國鐵礦石期貨自2018年5月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以來,境外客戶交投規模快速增長,市場結構進一步完善,價格影響力持續增強。截至今年10月底,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172個境外客戶在大商所開戶參與鐵礦石期貨交易。

其中,111個境外客戶參與交易,47家境外經紀機構完成委託業務備案。隨著中國鐵礦石期貨價格形成機制更為合理,鐵礦石境內外價格相關性不斷提升,有利於現貨市場參照期貨價格進行定價和結算,優化鐵礦石貿易定價機制。

【華夏商訓】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連續三年位居今日頭條財經自媒體年度榜單前列。歡迎通過私信、留言等方式提供新聞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