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在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後稱之為“龍山文化”。它大約出現在4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龍山文化填補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間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因為在當時,西方考古學家認為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和歐洲彩陶很相似,並因此認為中國文化是西方傳入的,直到龍山文化的發現才徹底破碎了這些別有用心的猜想。

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龍山文化出現了大量城址,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它最為突出的代表就是工藝超絕的黑陶文化。龍山人制造的黑陶有多牛呢?1928年考古專家僅僅發現了幾塊碎片,就記錄下它們的特點:“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並且專家認為,這種技術拿到現代,都是非常先進的。要知道那可是石器時代,連個像樣的工具都沒有,古人的智慧實在無法想象。不過僅僅幾塊碎片,還是不能作為參考依據,它完整的時候是什麼模樣?在之後的發現中才見端倪。

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1978年的一天,山東日照圖書館專家老楊照例來到一個叫東海峪村的地方考察,因為這裡也發現了遺址,老楊的職責就是發現和保護文物。那時候人們基本沒有文物保護的意識,地裡挖出來什麼東西往往直接丟倉庫裡忽略,可能會導致文物損壞。老楊不厭其煩的諮詢每一個生產隊,想搞清楚有沒有哪個村民挖出來古代的東西。其中一個大隊書記馬上想起來,隊裡一位牟姓老農,好像真的撿到一件又輕又黑又長的杯子,當時大家都沒在意,也不覺得這東西是什麼稀罕物。但老楊立馬感覺不簡單,趕緊跑到這位老農家裡。

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果然沒讓老楊失望,牟姓老農家裡的那件黝黑高柄陶黑杯,又輕又薄,前些年就出土過一些,只不過都沒這件精緻大氣,絕對的國寶級文物!老楊拿出來1.5元,說這是重要文物,自己要帶回去研究。老農也歡天喜地,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麼用,剛好交給專家,自己還有錢拿,真是兩全其美。這件文物就是著名的“蛋殼黑陶杯”,如今是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之所以在前面加個蛋殼,是因為它最薄的地方僅有0.2毫米,比蛋殼還薄,4000多年前如此高超的技術怎樣不讓專家興奮!

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在前面加個蛋殼二字,其實挺委屈這件國寶的,因為蛋殼的平均厚度在0.5毫米,我們生病時在醫院打針的最小針孔,也是0.5毫米。而“蛋殼黑陶杯”卻比蛋殼和針孔薄了一半都不止!不僅薄如蟬翼,黑漆如新,它的質地還非常堅硬,整體通高19釐米,口徑4.5釐米,細長柄中段被工匠做成凸起的鏤空鼓腹,表面佈滿整齊均勻的細小鏤孔,腹部藏有陶丸,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類似的器型在眾多龍山文化遺址當中,只有大型墓葬才會發現,顯然是貴族才能用的禮器。技術高超,精美絕倫,再加上是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完整保留下來的文物,它給研究專家們留下了一個最大謎團:“蛋殼黑陶杯”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根據遺址裡出土的工具可知,當時人們已經發明瞭轉速高達200轉/分鐘的陶輪,能精密控制轉速和轉向。但那個年代用最原始的工具,是怎麼做到精準控制溫度,還把表面打磨拋光到0.2毫米,並且用另一種黑科技“封窯滲碳技術”,將碳分子滲透到胎體微孔裡,讓它時隔這麼多年依然發出黝黑如金屬般的光澤。這可是陶器,哪怕是玉石,細到一定程度也是一碰就碎。而且除了“蛋殼黑陶杯”,在其他龍山文化遺址裡均發現不少器型完全不一樣的黑陶杯,同樣能做到上述幾點,這也說明黑陶杯曾大量生產,排除了集全族之力打造一件精品的說法,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專家只給出兩個字:無解!

4000多年前石器時代的文物,現代大師都複製不出來,專家:無解

​博物館曾經邀請一位資深製陶大師,完全使用原始工具,試圖仿製出來“蛋殼黑陶杯”,但成品率慘不忍睹,一千件都不一定能做出一件,最後就算器型仿出來了,但最薄處怎麼也達不到0.2毫米!4000多年前的技術,連現代大師都無法複製出來,讓人們的想象力陷入了困境,古人的高超技藝,還有多少我們沒有發現的呢?可惜的是,在龍山文化之後,就進入了厚重大氣的青銅時代,黑陶技術也就此失傳,但毋庸置疑,龍山人制作的黑陶,是中國歷史上製陶工藝的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