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學術論文寫作需注意幾個方面的差異

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英語日益成為全球學者學術討論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和發表是實現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但是,對於大多數中國學者來說,發表一篇高水平的英語學術論文並非是一件易事。因為在中西文化中,英語和漢語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習慣用語。因此,賽恩斯編譯提醒大家,英漢學術論文的寫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英漢學術論文寫作需注意幾個方面的差異

一、詞彙方面。國內學者從出生便開始接受漢語的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腦海中深深紮下漢語的詞彙以及使用方法。英語詞彙與漢語不同,英語詞彙更多往往是一詞多義,極少數是一詞一義的。有時候,英語的詞彙意義與漢語相差很大,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狀態。在英語論文寫作過程中,把漢語按照英語一一對應,逐字進行翻譯,會出現詞彙累贅,使英美國家人士難以理解。

在漢語的使用過程中,會注重對稱,導致出現重疊的現象。但在英語中,一句話中英語幾乎不會重複使用名詞,英語習慣的是一句話中用代詞來代替重複的名詞,避免出現累贅。詞彙意義的不同以及詞彙使用方式的差異會導致英語在相互翻譯轉換時,出現差異。

二、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英語造句習慣使用形合法。形合法是指句子的各組成部分之間使用關聯詞等連接起來,以表達詞義和邏輯關係。在英語寫作過程中,非常重視形合,英語句子一般先寫出主幹,然後再使用關聯詞、介詞等將修改句子主幹的成分銜接上,成為完整的英語句子。漢語句子與英語句子不同,漢語句子注重採用意合法。意合法是指通過句子中詞語的詞序變化、上下文及事實邏輯關係來表達清晰的寫作思路。

漢語的結構是通過短句來展開,通過對詞語語序的調整,或者是事物的發展邏輯順序進行排序,組成句子。因此,漢語的句子結構相對鬆散,這就使漢語更加註重領悟能力,而對句子的形式和邏輯關注較少。這與英語恰恰相反,英語更加重視句子的邏輯順序,要求英語句子在主語、數量、時態等各方面保持一致性。

另外,在英語與漢語在主客體的思維方式方面也存在差異,英語句子習慣使用不能夠主動實施動作或者是沒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語,句子是被動語態。在漢語句子中,習慣將事物的實施主體用在句首作為主語,多為主動語態。

三、篇章方面。英語與漢語在文章的篇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第一,在論文寫作的篇幅設計方面,有所不同。英語國家強調以人為中心,語言表達直接,英語寫作在佈局方面,會直接先表達中心思想,然後分點論述中心思想,最後結尾。但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漢語文章在佈局時,一般不會首先直接提出中心思想,而是圍繞著文章的主題,通過引用古典例子、比喻、排比等各種修辭手法,重複論述、表達文章的主體思想。

第二,在表達方式方面,漢語的表達方式含蓄委婉,漢語會從整體佈局出發,婉轉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需要讀者深層次閱讀,自己領悟文章的觀點。但英語的主題簡單明瞭,因為英語文章的佈局是圍繞文章的主題句展開的。

第三,在文章構思方面,英語會直接從人出發,進行構思。但是受中國文化背景的影響,如果漢語直接以個人為中心,從個人出發,會帶給讀者自以為是、盲目自大的感受。英語中是形合,在文章中會多次使用邏輯詞,使用替換法、省略法、重複法等將句子恰當地銜接,保持整篇文章的連貫性。寫作時,如何克服漢語的構思佈局和表達方式對英語寫作的影響,是英語學術論文應重點克服的難點。

英漢學術論文寫作需注意幾個方面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